省電、無毒、回收是當務之急
使用化學毒物、耗電過多,3C業者向來是環保團體攻擊的目標。在環保問題由議題演變為「社會運動」之後,3C業者已無法迴避,首先得解決的就是省電、無毒、回收三大問題。
對全球科技產業來說,二○○七年,堪稱是綠化運動的元年。戴爾(Dell)宣布轉型成為「最綠的科技廠商」計畫,內容包括建立自己舊產品的回收流程,並推出更多環保(earth-friendly)的電腦;同樣的,蘋果公司(Apple)也宣布舊產品回收計畫;松下(Panasonic)投入七千五百萬美元,準備花六年的時間,發展無鉛的電漿電視;摩托羅拉(Motorola)則推出省電手機;惠普(HP)宣布達到回收廢棄電子產品重量十億磅的目標,並計畫在二○一○年結束之前,再回收二十億磅重量的廢棄電子產品與墨水匣。
十一月,新力(Sony)宣布推出環保版(Eco Edition)的Vaio筆記型電腦。除了包裝採用環保回收材質、零組件完全符合無鉛規範、電池環保回收計畫外,新力也承諾售價的一%捐贈給環保公益團體,買新機的消費者,可以將淘汰的舊筆記型電腦,不限廠牌,交到新力的門市「Sony Style」,由新力負責回收處理。
各領域龍頭廠商相繼投入
隨著各領域龍頭廠商投入,勢必產生帶頭作用,進而影響競爭對手及整個產業供應鏈上的廠商。目前這類加速綠色科技研發與推廣的計畫,普遍為期三至五年,各家廠商投入的金額則高達數百億美元以上,預計最快兩年內,相關的綠色新產品就將問世。
「過去,科技廠商在製造更快、更酷、效能更高的產品時,幾乎從來不考慮太多環境議題,」Computer TakeBack Campaign發起人凱爾(Barbara Kyle)指出,「也因此,這些產品經常是化學毒物、過度耗電的環保噩夢。」
根據《今日美國》(USA Today)指出,從今年開始,讓各家科技品牌大廠將環保概念引進產品設計當中的,是來自消費者自覺的力量。「科技廠商推出環保產品的動機,來自消費者的需求,」摩托羅拉行銷主管馬丁(Scott Martin)指出,根據摩托羅拉所做的消費者研究顯示,環保考量在購買行為的比例有顯著提升。
然而,科技產業的綠化,卻是一條困難艱鉅的道路。科技產品要更環保,得要解決省電、無毒、回收三大問題。省電往往會降低產品資訊運算的效能;採用無毒化合物的零組件,直接導致成本上升;而提高零組件回收比例,不僅處理的人工成本可能超過銷售獲利,更減少了新產品、新零組件所帶來的營收。根據《今日美國》報導指出,事實上,目前科技舊產品中,只有一一%回收、四五%堆放與再利用、四四%廢棄,數字仍然十分不環保。
對科技廠商提出環保要求,甚至是從根本顛覆科技產業長期以來的發展模式。科技產品往往有愈來愈便宜的趨勢,然後藉由不斷的換機,來創造全新的成長,結果不僅造成資源過度浪費,更產生了電子廢棄物的問題,其中不少是燃燒或分解之後會產生毒素的材質。
陷入成本提高的壓力
「廠商選擇有毒的化合物當作零組件,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成本考量,」東芝(Toshiba)環境事務主管赫許伯格(Craig Hershberg)指出。他舉例,在液晶螢幕、電視的背光源材質中,若不使用汞(水銀),幾乎沒有既對環境有益、消費者又負擔得起的替代方案。
開發具環保概念的科技產品,往往會導致售價提高,對科技廠商來說,是個冒險的嘗試。「若所有條件都一樣,消費者會選擇更具環保概念的產品,但這不代表他們願意付出更高的價錢,」夏普電子(Sharp Electronics)策略長米特切爾(Stewart Mitchell)一語道破其中的關鍵。
科技產業面臨的兩難處境,這幾年陸續透過政府法規、非政府組織施壓,逐步走向改善之路。二○○五年七月,歐盟開始執行「電子電機禁用物質防制法」(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Directive, RoHS)、「廢電子電機產品回收法」(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WEEE),明確規定科技產品禁用六種有害物質,若無法符合相關規定將遭禁止進口,並要求會員國家逐年提高廢棄科技產品零組件的回收比例。
另外,在二○○六年八月,力量強大的「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選定十四家科技大廠,每季進行有毒物質、回收政策等環保表現評分,不斷對科技大廠施壓,讓所有廠商都和競爭對手一樣,站在同樣的環保標準上競爭。終於在今年,看到幾乎所有科技大廠都開始重視環保議題。
電子廢棄物累積速度極快
科技產品對環境的殺傷力,往往比一般人想像的嚴重。舉例來說,一台廢棄的電視至少含有四磅的鉛,當作產品零組件並無害,但一旦廢棄丟到掩埋場,未處理的鉛流入地下水,飲用後會對人體造成神經傷害等健康問題。然而鉛卻是用來焊接的主要材質。
除此之外,普遍用在銅線外皮的聚氯乙烯(PVC)、用於印刷電路板上的溴化阻燃劑(BFR),燃燒之後會產生劇烈毒素,這兩項化合物在短時間內很難被取代。拜法規禁止的緣故,蘋果決定在二○○八年底全產品線禁用,戴爾與東芝則在二○○九年底禁用。
另外,科技產品流行化,則創造了電子廢棄物快速累積的嚴重問題。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統計,已開發國家一台電腦平均使用壽命,已從一九九七年的六年,大幅縮短到兩年,手機更在兩年以內,「電子廢棄物累積的數量與速度,遠超乎想像,」綠色和平組織指出。
根據統計,目前全球每年產生兩千萬到五千萬噸的電子廢棄物,若換算成一台台裝滿廢棄物的卡車,足足可環繞地球一周以上。綠色和平組織更進一步指出,這些電子廢棄物約占全球固體廢棄物五%,和塑膠袋的比重差不多。這些電子產品當中,絕大多數零組件是對環境有害的,這不只是已開發國家的問題,亞洲開發中國家也以每年一千兩百萬噸的速度在製造,主要原因來自人們經常更換手機、電腦、電視、音響設備、印表機等科技產品,解決的根本之道是延長產品的使用期間。這些數量龐大的電子廢棄物,絕大多數最後的落角之處,是在中國、印度與非洲,造成這些落後國家更嚴重的環境負擔。
面對快速增加的電子廢棄物,科技大廠今年開始陸續推出回收方案。「摩托羅拉是率先做完整回收流程的科技廠商,」綠色和平組織環保運動人士艾哈金(Zeina Al-Hajj)指出。新的摩托羅拉手機,包裝盒中會附上一個封套,讓消費者將不要的舊手機寄回,交給摩托羅拉免費回收。
結合地方環保團體做回收
廠商將回收來的舊科技產品,透過拆解、壓碎等不同過程,可以重複使用的零組件,就重新應用在新產品上,若無法使用的,則以融化等處理方式成為原料再利用。根據《今日美國》的報導指出,這樣運送、回收、拆解的過程,平均每個科技產品的成本大約六十美元,大型電視甚至要達到一百美元,對廠商來說,是一筆額外的成本負擔。
對廠商來說,最好的處理方式,是結合地方性的環保團體、通路、政府部門,就地回收就地處理,避免長途運送的成本。例如松下在美國的回收方式,就是透過贊助上千個回收站,從二○○○年至今,已回收超過兩千八百萬磅的電子廢棄物;另外,東芝則與通路商Best Buy共同合作回收,另外也將產品設計得更容易拆解與回收,例如在整體電視產品中,將螺絲數量減少三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