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議題發酵 勢必改寫商業運作法則
全球環保意識覺醒,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消費者對環保等綠概念產品的態度,從過去純粹以省錢為考量,進一步思索對社會與世界的價值。在這種趨勢影響之下,綠概念的產品與服務大行其道,預估明年市場將成長一倍,達到5千億美元。
這個世界變了,變得比我們過去所想像的更綠,人們更重視環境、更重視資源、更重視地球。
根據研究機構WPP估計,明年全球的綠色概念產品與服務市場,將比今年成長一倍,達到五千億美元;另外,根據PriceGrabber.com的研究調查,即將到來的聖誕假期,因為意識到過度消費將帶來環境問題以及資源浪費,四八%的美國消費者決定減少採購聖誕節禮物或商品,但同時也有五九%的美國消費者更願意去購買具備「綠色概念」的商品;由全球太陽能、風力發電等乾淨再生能源廠商股票組成的NEX指數(New Energy Global Innovation Index),過去兩年漲幅達一二○%,同時期的標準普爾五百(S&P 500)指數漲幅只有二○%;太陽能大廠First Solar的股價,則從一年前掛牌的二十美元,飆漲到今年十一月突破兩百美元。
「因為全球對環保意識的覺醒,我們已經身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當中,」今年四月,德國環境部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指出。從工業革命至今,人類不斷製造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引發地球溫度持續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遷、極地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等溫室效應,成為當前全球最關心的議題,也從此改變了商業世界的運作。
經濟議題的變革 從純商業移轉至環境保護
「氣候變遷是個經濟議題,」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在今年首度出版厚達一百五十頁的〈氣候變遷商業〉(The Business of Climate Change)研究報告中指出。忽視環境保護的後果,往往得花費更大的經濟成本去解決,例如根據中國官方估計,二○○六年中國因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整體經濟產出(GDP)的三.一%。雷曼兄弟更進一步指出,因為全球各國更趨嚴格的環保法規、消費者更重視企業的綠色形象以及環保產品,將改寫企業運作的法則,能否因應得當,將對企業造成截然不同的競爭力,「在每個產業、市場中,每年將因此有大約兩成的企業進入或淘汰,其中只有六成到七成的新進廠商,能在前兩年存活下來。」
這一波綠色革命最大的推力,首先來自全球各國政府法規,其中關鍵來自二○○八年將正式上路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一九九七年訂定,紛擾爭議了十年的《京都議定書》,目前總共有一百七十二個國家參予,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六一.六%。透過參予國家成立正式法案,希望在二○○八年到二○一二年,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比一九九○年降低五.二%。儘管美國與澳洲退出,但歐盟、日本、中國、印度、俄羅斯等各經濟大國都已加入,而美國則由「城市」發起,由西雅圖帶頭號召了超過兩百個城市立法通過,願意將各自城市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控制在《京都議定書》對美國的標準(比一九九○年減少七%)。產品、工廠想要進入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廠商,勢必面對由此衍生的各種環保法規。
消費力的變革 民眾已願多花錢買環保產品
另一個更大的推力,則來自消費者的力量,將主導未來幾年各產業廠商間的洗牌。「綠色已經變成為企業的『道德議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因為全球頻率加快的異常氣候、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獲得全球矚目,加上各式媒體對綠色相關議題大篇幅報導,使得現在全球各地消費,擁有空前的環保意識,「企業勢必要有更多的綠色與環保承諾、行動,加速改善自己的形象、產品、服務,否則將面對消費市場嚴格的『懲罰』,」《經濟學人》指出。
對於具備環保概念的產品與服務,消費者現在更願意用荷包來支持。根據專業企管顧問公司Accenture在全球十七個國家,針對七千五百位消費者所做的問卷調查指出,超過八成的消費者認為氣候變遷將對氣候和環境造成最嚴重的影響,七四%則認為這將對人們的健康產生顯著的影響,有六四%的消費者願意多花平均一一%的價格,去購買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產品與服務,更有八九%的消費者,願意改變現有的習慣,去選擇更環保的能源產品。
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更在今年有了顯著改變。根據WPP另一份今年針對綠色品牌的研究〈2007 ImagePower Green Brands Survey〉預估,二○○八年全球具備綠色概念的產品與服務市場規模,將比今年成長一倍,達到五千億美元。WPP更進一步指出,消費者對於綠色產品的消費態度,已從過去被動的以省錢為考量的節能產品,更進一步考量到對社會與世界的價值,更願意去扮演好身為地球公民的角色。
概念的變革 投資力道不輸當年的網路
這波綠色革命,對所有企業來說,更重要的意義,將如同過去十年的網路革命一般—商業世界改為以科技創新為內涵,這個世紀的企業則將轉變為以綠色概念為內涵。
九○年代中期,美國企業在網路與科技的投資大幅提升,不僅造成生產力自七○年代以來首度正成長,並促使科技產業在九○年代末期的年成長率超過八%,扮演經濟成長的主力,美國科技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大幅提高到超過三成,由美國帶動的全球總體經濟結構,至此徹底改變為以科技主導。
這兩年,全球在新能源領域的研究與投資,強勁的力道並不輸當年的網路革命。根據New Energy Finance統計,全球創投與私募基金投資在新能源領域的資金,去年大幅成長六七.五%,規模達到一百八十.六七億美元,預估今年還將再成長二○%,達到二百一十一.三八億美元,並將以年複合成長率一三%的速度,一路增加到二○一三年,累積金額規模達二千六百二十億美元。「過往經濟不景氣,企業往往是把鉛筆削好重練基本功,從削減成本與額外投資著手,但現在地球環境問題的急迫性,勢必要讓企業更積極因應,」美國Associated General Contractors首席經濟學家西門森(Kenneth Simonson)指出。
「不管任何產業,每個企業都將受到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指出,因為企業都將面臨一連串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包括更嚴格的碳排放標準、更多來自消費者環保意識的反撲、異常氣候災難造成的資產損失等,而投資人對不環保的企業股票,也會給予比以往更低的本益比,如何從中找出機會與挑戰,將是企業競爭力的新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