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部分的人都跟我一樣,沒有生病不曉得上醫院看病的繁瑣與痛苦,尤其在歷經排隊、掛號、入診、照X光片、複診、等處方、批價繳費、領藥程序的同時,更體會到生病的時候有人在旁邊照顧,甚至有一位願意聆聽病人或病人家屬心聲的醫護人員是多麼寶貴的一件事;然而,我卻在經驗裡觀察到了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
古今中外皆然,醫療行為一直存在著助人的道義與賺錢的道理並行甚至衝突的模糊地帶,從倫理與人性的觀點來說,醫師不管這個人出得起多少錢,都必須伸出援手;但從企業管理與商業經營的角度來說,醫院要追求營收、追求獲利最大化,好讓投資的股東以及醫護人員能得到辛苦的代價。
換言之,醫師曾經代表社會上高尚、充滿仁人義理的行業,卻也是以高收入令人稱羨的行業,雖然目前許多醫師常抱怨健保制度讓他們所得縮水,但從大學入學考試的高門檻,我們知道,醫師還是名列前幾志願,至少大家還是把這個職業定位為高所得的階級。然而,在目前的社會風氣之下,我們所接觸到的醫師與醫院,已經跟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公司沒有兩樣。看起來賺錢與救人似乎可以並行不悖,但等到我們或親人生病時,卻時常感覺到賺錢與救人的衝突。
最近陪生病的孩子到號稱企業化經營且績效卓著的大醫院看病,便讓我有許多感受。我看到的是一位難求的停車場、人聲雜沓的大廳與掛號中心,以及宛如生產線上不斷重複著投入與產出的病人,伴雜著從臉上可以明顯看到憂鬱的家屬。最明顯的感覺是,當病人好不容易捱過漫長的掛號行列與候診室的等待,終於到了看診室,卻發現醫師看電腦的時間比看病人的時間還多,認真說起來,在花了兩小時的時間換來不到五分鐘的看診時間裡,醫師的雙手沒有離開鍵盤過,我看著他嘴巴不停的詢問症狀,手不斷的輸入各種症狀與英文醫學名詞。惟一的「身體接觸」似乎就只是拿著聽診器,聽聽脈搏,然後繼續看著電腦螢幕敲打鍵盤,然後說個簡單的結論,再次在鍵盤上飛快地輸入、開藥、印表機霹哩啪啦的列印藥單,「去藥房領藥,下一個。」護士說。
陪孩子走出看診室,我頓時腦海浮現一句話:是看病,還是看電腦?
當然在追求效率、資料保存與訊息傳遞的企業管理法則之下,醫師們也有許多不得已的苦衷(就是有那麼多的看診資料必須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輸入電腦,或者一天就是有那麼多的病人「業績」必須完成);但我卻突然十分懷念小時候看病時,老醫師掛著老花眼鏡東看看西看看,仔仔細細問東問西,然後聽聽前胸,拍拍後背,並耐心聽你叨叨絮絮的訴說不舒服的症狀與部位,慢慢地在病歷上寫一堆看不懂的英文草書的同時,還會順便問一句「怕不怕打針?」
那時當然沒有神通廣大的電腦,然而我現在卻突然覺得那樣好像比較像看病,而不是「看電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