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五、六年級生理財觀的建立,要回溯到小學一年級。那時每個人在學校都開立屬於自己的郵局帳戶。薄薄一張三橫折的存摺,每週固定時間存入零錢,把一行一行的空白填滿,存得多還可以得到獎狀。1980年代台灣的平均儲蓄率是30%,小學生存在郵局的錢大多是只進不出。
然後呢?錢到哪裡去了?現在誰還記得當初存這筆錢的目的?
大多數人都不像羅勃特.清崎(Robert T. Kiyosaki)在9歲時遇到生命中的「富爸爸」。剛好相反,對理財教育的啟蒙是「窮爸爸」的聚沙成塔、勤儉致富……好好讀書,就會前途無量了。
《富爸爸窮爸爸》是勵志書
所以微薄的定存利息就足以令人滿足,日後也才會被日日能漲7%、卻忘記也可能跌7%的股市所迷惑。
1997年,清崎出版《富爸爸窮爸爸》一書,暢銷全世界109國,更罕見的同時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今日美國》蟬聯暢銷書榜,至今全球銷售達2,600萬本。
這本書與其說是理財書,不如說是本勵志書。因為他說出了大家不好意思大聲說出的欲望:「我要變有錢人!」更斗膽以財富多寡來區別「父親」這個角色。
清崎坦白的分享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的祕密。可怕的是,這些祕密原則和一般人的作為背道而馳,徹底顛覆嬰兒潮世代所深信的價值。書中彷彿指出一條致富之路,激勵每個人。讓人讀了書後大澈大悟,深感今是昨非,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的理財行為,加入富人的行列。
若20年前的小學生讀了這本書,遇到自己的「富爸爸」,絕對不會讓那筆用來訓練自己聚沙成塔、勤儉致富的基金,莫名奇妙消失。因為窮爸爸要你努力存錢,但是富爸爸會要你不斷投資。
清崎是日裔美國人,10年前,他大膽寫出:「我有兩個爸爸,一個富,一個窮。一個爸爸有博士學位,一個爸爸國中二年級都沒有讀完。兩個爸爸事業都相當成功,一輩子都很勤奮,因此,兩個人都有豐厚的收入。但是其中一個爸爸一生在個人財務泥沼中掙扎,另外一位則成為夏威夷最富有的人。」
清崎在9歲時,決定跟隨富爸爸腳步,建立自己的理財學習之路。之後他的人生致力於貫徹從富爸爸身上學到的投資理財知識,47歲賣掉自己的公司,實踐了財務自由,提早退休。退休後,靠著賣他前半生所累積的投資理財專業,也就是銷售「富爸爸」致富術的周邊產品,成為全球知名的暢銷作家。
如果你在亞馬遜網站鍵入關鍵字“Rich Dad Poor Dad”,相關的產品有書、CD、遊戲、DVD……,多達50種。清崎也成立富爸爸公司,賣書、開授投資理財課程,發表每月電子報等。
今年8月,他和妹妹合寫的新書《富裕人生的兩種途徑》(Rich Brother Rich Sister)中文版在台灣出版。富爸爸公司的網站首頁則公告了清崎另一本新書《富人的陰謀》(The Conspiracy of the Rich),其中第12章已經上傳供讀者免費閱讀。
到底是多麼厲害的富爸爸致富術,讓清崎可以發展出10多本書和無數相關產品?
6堂致富課,30年的實踐
富爸爸教給清崎的只有6堂課,這6堂課在他的腦海裡不斷重複,更親身實踐了30多年。
第1課:富人不為錢工作。清崎的富爸爸付給9歲的清崎很低的工資,讓他體會窮人和中產階級是因為恐懼、害怕失去工作,付不起帳單而工作,最後變成錢的奴隸,把怒氣對準老闆。
但富人則不是為了錢工作,因此可以看到大多數人忙著尋找眼前財富與安定感之外其他的機會。人在一生中若能不斷看到機會,就得以避開生活中最大的陷阱,不再恐懼。
第2課:釐清資產和負債的差別。財務知識如同蓋大廈的地基,要有堅實的地基才能建造穩健的大樓。富爸爸認為最扼要的財務知識就是明白資產和負債的區別,儘可能購買資產。這是第一號規則,也是僅有的一號規則。問題是:窮人和富人的區別,就是窮人分不清楚資產和負債,最糟糕的是,窮人往往把負債當作是資產。
若借用財務報表中現金流概念,富爸爸歸納「資產是『能把錢放進口袋裡的東西』;負債是『能把錢從你口袋取走的東西』。」在這概念下,中產階級畢生努力的目標──「房子」,其實是富爸爸現金流概念裡的負債。
2008年,台灣的房屋自有率將近9成,然而在富爸爸眼中,多數台灣的中產階級,努力了大半輩子,卻是在累積負債,不斷讓錢流出去。
第3課:只要關注自己的事業。清崎看到太多人耗費一生去關注別人的事業,使他人致富。因此他決定只關注自己的事業,自己的事業圍繞的是自己的資產,而不是收入。所以一般人常擔心「何時加薪?」、「何時升官?」、「進修以便得到更好的工作」、「跳槽使薪水更高」等,並不是他思考的核心。
那些都是明智的想法,但最重要的是把增加的收入用於購買可以產生新收入的資產,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財務安全。
若永遠依附工作,當經濟衰退來臨時,窮人和中產階級會發現他們最重要的資產——房子,正活活的吃掉每月現金。另外一項資產——汽車,同樣沒有價值,而且還得繳貸款。若不幸被裁員,簡直就是掉入地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