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閱讀行動車」緩緩駛入花蓮的部落,一群孩子跳著、跑著上前迎接,迫不及待地拿起車裏的繪本閱讀。對部落的孩子而言,這輛車彷彿來自童話王國,載著他們遨遊閱讀世界的繽紛多彩……而這「閱讀行動車」的推手,正是創辦「新象社區交流協會」的陳麗雲。
陳麗雲接受講義採訪時表示,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閱讀是一種難得的奢侈。直到小學四年級,她才獲得人生中第一本課外讀物──一本作文範本。又過了一、兩年,才得到第二本書──一本只有上集的成語故事。渴望閱讀的種子,自小就深埋在陳麗雲心中。
長大後的陳麗雲成為醫師,由於曾通報受性侵少女,結識了致力雛妓救援的檢察官曾泰源,同樣關懷弱勢的兩人因而結為夫妻。受性侵與家暴的女性、中年失業婦女、貧困學童都是他們關懷的對象。但只有兩個人,力量實在有限,一九九五年,陳麗雲成立了「新象社區交流協會」,號召許多志同道合的志工一同投身公益。
某次,陳麗雲北部的朋友來訪,帶了好幾本早期的中、日文繪本。不但陳麗雲自己受繪本中美麗的插畫深深吸引,就連她眼中「好動、穩定性不足」的四歲孩子,也在翻開繪本的瞬間安靜了下來,臉上流露出陶醉的神情。由於當時花蓮的書局不多,陳麗雲當下就請求朋友回台北代購繪本,再寄到花蓮,從此繪本收藏愈來愈多。
當時在門諾醫院擔任小兒科及醫教部主任的陳麗雲,工作非常繁忙。「好幾次急診電話響起,我正在幫孩子洗澡,只好先把濕淋淋的小孩『撈』起來,再匆匆趕去醫院,」陳麗雲笑著說。由於不願錯過孩子的成長時期,陳麗雲決定辭去工作,自行開業,將診所樓上闢為「兒童繪本館」,並成立「花蓮小大讀書會」。
陳麗雲認為,想讓孩子體驗閱讀的快樂,得先消弭孩子對醫院的恐懼。所以陳麗雲的診所,和一般人印象中冰冷的醫院大相逕庭,一切都是為小病患設計,色彩繽紛,放滿了繪本,乍看之下不像醫院,而像間幼稚園。「而且我的診所有『四不一沒有』政策,」陳麗雲說,「四不,是『不打針、不洗喉嚨、不抽鼻涕、不給苦藥』,一沒有則是『候診室沒有電視』。」陳麗雲笑稱這是一個「計謀」,「因為沒有電視,孩子就會自然地拿起繪本閱讀」。別出心裁的設計,讓陳麗雲和不少小病患成為朋友,甚至有孩子搬家後還寫信給陳麗雲,表示「非常懷念讓陳醫師看病的日子」,讓她非常感動。
愈來愈多孩子在陳麗雲的診所體驗了閱讀的樂趣,但最讓她掛心的,其實是偏遠地區、閱讀經驗幾乎等於零的孩子們。二○○三年,基金會購買一個重達五公噸的貨櫃,在貨櫃外觀畫上圖案,裏面裝設書架,放進上千本繪本,成為「閱讀小飛象行動繪本館」。志工們不辭辛勞,租用吊車帶著貨櫃,深入山區,在每個部落停留一個月。
起初,部落的居民並不了解這群人在做什麼,「一開始到部落,根本沒人來。過了好久才來了一個老太太,還問我『什麼時候要發肥皂』?」陳麗雲回憶。還有人誤以為他們有「企圖」,想競選立委或民代。但部落很快就感受到志工們對孩子的善意,愈來愈多孩子受到吸引,一頭栽入繪本的世界。曾有一個時常蹺課、不愛念書的孩子,天天窩在貨櫃裏讀書,連老師都大呼不可思議。志工們的努力漸漸受到肯定,甚至有企業捐助「行動閱讀車」,讓貨櫃屋功成身退。
陳麗雲說,不認為自己做了多偉大的事,「只是替孩子打開閱讀的那扇門」。「閱讀繪本好處多,除了啟發孩子的想像力,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增進閱讀能力,讓孩子學會愛惜自己、關懷別人,」陳麗雲說。一路走來,最讓陳麗雲遺憾的是,好不容易把許多孩子帶上閱讀之路,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開始面臨課業壓力,閱讀就戛然而止。「許多家長認為孩子不應該『讀閒書』,但這樣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陳麗雲表示,「因為一個不讀課外書的孩子,更容易讓網路、電玩帶走。」
「每當我們即將離開的時候,部落的孩子都會眼睛張得大大的,問我們『什麼時候會再來』?」陳麗雲說,「看到孩子們那樣的表情,我眼淚都差點掉下來。因為經費、人力有限,我們無法給孩子承諾。」因此基金會未來的夢想,是推動「點燈計畫」,希望有更多朋友支持推動「部落閱讀」,讓協會在未來的三年內能跑遍花蓮所有部落,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體驗閱讀的樂趣。
新象社區交流協會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