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尊重部落傳統,以文化思維重建/回家的路,給我多點時間!

文/張立本    

上期《新新聞》已指出,「原住民委員會」在這次風災中完全失去功效,然而走進災區,再配合「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的內容,我們發覺政府不祇刻意掩飾了原住民的身分,就連逐漸拼裝起來的救災策略,由於在重建發生前就把人拆散,更造成瓦解部落的後果,讓原住民文化復育、傳承的可能性遭受危機。





(圖片提供/新新聞)



沒有人想要離家做災民,但是回家、搬家,都需要時間審慎考慮,不能把重建當作救災來搶時間。加上主要涉及遷村的都是原住民部落,政府此時應該即刻納入居民的代表、原住民的團體組織及聲音。目前已有南部的災區組織發出聲音,表示「臨時安置」應該要讓部落原本的社會網絡、生活方式發揮功效,如此才能讓部落共同度過創傷的撫平,且能以自己的方式集體討論未來的長期發展。政府應該提供資訊且接受檢驗,不是侵犯人民的自主權力,而社福及慈善團體提供的永久住居,也要尊重原住民的傳統方式、以居住者的參與為意見。





恢復正常生活 首重群體安置





倉促的從山上撤離,居民先是依據輸送的梯次,隨機安排到臨時安置中心,緊接著,由於收容單位的空間或資源問題,許多人又被再次分散到不同的安置地點,造成家庭離散。現在委居於佛光山的江女士就說,這是「以為我們原住民想去哪就自己去,好像不知道我們什麼都沒有了,沒有車子、不能移動,而且我們的朋友都是災民」。在這種狀況下,多數災民都必須自己面對災後混亂的資訊和政策。



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的吳紹文表示,很多老人都待在安置中心的地下室不出來,因為這樣他們才可以看到所有的人,才感覺安全。老人不習慣族人被拆散,是因為部落公共生活的習慣。災後每個人的狀況都很不安,他們卻祇能「每天不斷填問卷」,因為他們說填完了就有補助。不同的社會福利團體,依據各自業務內容,各自提供資源。



事實上,許多部落原本就存在長期耕耘的社會組織,加上原住民公共照護的習慣,他們並不是完全沒有能力處理災後情緒。高雄醫學院教授林津如告訴我們,這個時候讓子女與父母分開,祇會讓彼此的精神狀態產生差距,原本部落共同體被打亂的情況下,每個人又再承受更大的壓力。



身為那瑪夏民生村災民的部落工作者阿布唔說,雖然慈善或社會福利團體都是善意,部落也需要外界的資源,但是這個時候也應該要相信居民自己的能力,先讓同村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家才能凝聚共識、共同討論部落的未來。災後重建(生活復原)是長久的事,而遷村又涉及原住民傳統與文化的傳承問題,應該要讓部落迅速地在臨時安置中恢復正常運作,然後慢慢的復原。



原住民的組織者幾乎都認為,當部落主體沒有成形的時候,就用時間逼著選擇永久居住方案,不會對災民有多少好處,除非政府意在強行撕裂部落、各個擊破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1509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新新聞一年52期 (此方案12/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6656 4950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新新聞一年5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此方案12/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6656 45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