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第一一七一期的封面故事為「八八巨災的下一步:究責,內閣不能不改組了」,第一一七二期的封面故事為「政治土石流,劉揆挺不住,內閣必須總辭」。然而,從許多跡象觀察,劉兆玄已經確定在九月初的內閣改組續任閣揆。基於監督政府的媒體職責,以及為了全民的福祉著想,《新新聞》還是必須鄭重提出呼籲:讓劉兆玄下台,換宋楚瑜上台吧!宋楚瑜若是組閣,防災、救災、安置、重建、撫民怨、救馬,將可能一次到位。
八八水災後的第三周,馬英九總統四處勤於道歉、鞠躬與慰問災民,算是執政者自省缺失的正面回應。不過,馬英九仍是讓很多民眾陷入嚴重失望,也無法迴避媒體的究責圍攻。由於馬英九的領導威信節節衰退,馬團隊原訂漸進式的內閣改組方案,這下全變成了夢幻泡影。
(圖片提供/新新聞)
昔日的媒體寵兒馬英九,怎麼會光環盡卸,走到今天這種田地?在解析這謎題以前,不妨回顧曾任前總統蔣經國英文秘書的馬英九,又是怎麼到達今天的元首高度?
從二○○○年國民黨總統提名人連戰敗選,陳水扁當選之際起算,到今年七月二十六日,馬英九第二度當選國民黨主席,這九年之間的權力鋪陳,正是馬英九的登龍之路。
捧馬、拱馬 得罪光了泛藍山頭
其實,馬英九的總統之路,追溯源頭,奠基於一九九八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命中注定,或者說形勢不得不然,在政治上,會提拔自己的人,往往是不喜歡自己的人。除了蔣經國以外,馬英九命中的第二個貴人,應為當時的國民黨主席李登輝,那時候,台北市長陳水扁風華鼎盛,正要邁向「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連任市長之路。
為何陳水扁會連任失敗?因為,台灣民主化、和平革命的客觀演變規律使然。前一年,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民進黨取得空前勝利,囊括十二席縣市長。同一年五月,在白曉燕撕票案的社會動盪氛圍中,馬英九順應民怨,請辭政務委員,回到政大法律系教書。李登輝為了延續國民黨的統治權,以及為了阻止民進黨從地方包圍中央的執政之路,即使內心很不喜歡馬英九當時的非主流言行,最終還是妥協了個人的主觀意志,提名馬英九參選台北市長。結果,馬英九當選市長,台北市的市政資源並造就出馬英九團隊。
總結馬團隊的政治謀略,可以區分為兩大階段:前期,捧馬。一九九八年到二○○二年,馬英九的第一任市長任期,馬團隊的謀略核心為三化:「非政治化、去國民黨化、明星偶像化」。
之所以要非政治化,因為台灣社會歷經多年的過度政治動員,民眾很期待不同於大內高手式的清流人物;之所以要去國民黨化,因為李登輝強力主導本土力量改造國民黨,卻又備受媒體詬病其政權的黑金本質,民眾很盼望不受控於當權者的改革人物能夠挺身領導;之所以要明星偶像化,一方面,馬英九的高大、英挺、健康、知性兼感性形象,非常符合都會區中產階級認同的偶象象徵,另一方面,拜媒體第四權高漲所賜,從報社到電視台,從線上採訪記者到編輯部主管,很多人都相當喜歡馬英九的政治明星包裝。
(圖片提供/新新聞)
馬團隊政治謀略的後期,拱馬。馬英九第二任市長的任期從二○○二年到二○○六年。先前,二○○○年,國民黨陣營嚴重分裂,連戰與宋楚瑜的鷸蚌相爭,造就陳水扁當選總統。政權交接之際,非主流勢力進行黨內逼宮,李登輝倉皇離開國民黨,連戰接任黨主席。接下來,第二役,二○○四年總統大選,泛藍陣營整合,連戰、宋楚瑜搭檔正副手參選,還是敗給了陳水扁。這時,馬團隊體認到歷史的巨輪,已滾到馬英九可以出馬挑戰民進黨政權的地步,於是,在高層黨工、前任政務官以及台大、政大學者智囊的三股力量操作下,馬團隊的後期政治工程定了調,這就是拱馬八字訣:「排王、擠連、防宋、逼吳」。
今天看來,拱馬戰略大致成功,但為了把馬英九送進總統府,馬團隊幾乎得罪光了泛藍陣營內的山頭,為了肅清黨內的政治對手,馬團隊執行拱馬四部曲,雖說是勝利了,卻也因此讓馬英九付出了盟友盡失的慘痛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