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商密度高居世界之冠,平均2,500人即有一家超商,根據〈2009台灣連鎖年鑑〉調查,台灣四大便利超商系統-統一超商、全家便利、萊爾富、OK便利總店數即將逼近破萬大關,在地狹人稠的台灣,創造出另一種台灣奇蹟。
無怪乎有網友如此說道:「在台灣,人們可以一天沒有政府,但不能一天沒有便利超商。」
其中,統一超商連鎖突破4千家店,總營收達千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熟悉的橘綠紅三色招牌,悄悄改變民眾的消費習慣。
自1978年創立以來,統一超商的歷史發展並非一路順暢,創立前8年都處於虧損狀態,虧損累積超過初創期的資本額1億9千萬,差點結束經營。經過4次定位、大幅重整,方成就現今的亮麗表現。
經過30年的演進改善,統一超商建立起現代化、效率化的物流體系、後勤制度、服務系統,加上創新的行銷手法,與台灣民眾密切互動,帶動民眾消費型態的演進,統一超商的經營Know- how更被寫進連鎖流通教科書,成為標竿案例。
被稱為台灣零售業教父的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對統一超商的期望並非「成為最大的便利超商」如此簡單,而是有著更大的夢想與定位。
留學日本念MBA的徐重仁,深受Duskin集團前會長駒井茂春的獨特經營理念影響,也就是:「先想到對社會帶來什麼貢獻,再想到帶來多少獲利;先考慮別人,再考慮自己;相信別人好,自己也會好。」
徐重仁深信,企業要永續發展,須奉「利他」為圭臬,企業存在目的就是要實踐利他,創造共好社會、才能永續發展。不管是接受媒體採訪或內部溝通時,徐重仁總是強調,「好的企業,不是做事業、獲取利潤就好,還要能為顧客創造滿意度,讓員工感到幸福。」
品質哲學取代成本哲學
在統一資歷15年,目前擔任鮮食部經理的吳勁甫指出,對徐重仁的帶領,感受特別深刻。「早期開會,如果營業額沒有達成目標,心情皮皮挫等著被罵,可是常常徐總把我叫進去,沒說什麼,只是告訴我如何了解顧客需求、問我想法。」
吳勁甫笑說,當他認同理念,更明白如何帶領鮮食部發展,開會出來「又像一尾活龍。」
吳勁甫強調,很多人以為,等企業荷包賺飽飽之後,才有餘力實踐利他。事實上,統一超商在轉虧為盈後的第二年,就提撥10%廣告預算投入公益活動,當然也會引發員工疑慮,畢竟,公司法第一條開宗明義說,企業存在是以營利為目的,要先利他再利己,理性來說是不小的考驗。也就是因為對理性是種考驗,利他的確需要堅持,「但因為老闆非常堅持,慢慢也影響我們願意去堅持。」吳勁甫強調。
「利他是一種企業價值觀,是不能隨意捨棄,但因應發展階段,會有不同調整策略。像是我們還在虧損時,必須先建立硬體設施,例如:物流配送體系、銷售、服務系統、人員操作能力、強化體質、積極展店,這時候是以『成本哲學』為主。等到軟硬體完備,消費者習慣消費模式後,就要轉變思考成『品質哲學』,以融入顧客情境、提升滿意度為主。」吳勁甫解釋。
尤其是吳勁甫帶領的鮮食部門,在超商爭霸戰中扮演關鍵角色,因為食品類約占便利超商營收6成,其中鮮食利潤最高,從鮮食賣況可窺見整體業績。
如同Duskin集團前會長駒井茂春所說,服務業是「100減1就等於0」的事業,鮮食部門的特性就是如此,因為銷售成敗以「天」計算,消費者喜不喜歡、買不買單,看當天銷售狀況立刻見分曉,因此,創新與維持品質,成為鮮食部門永無止盡追求的目標。
由於鮮食產品的研發,背後牽涉整體原物料供應鏈,不能主觀臆測,因此員工被要求跳脫企業角色,想像一般消費者:一走進超商,「我」會被什麼吸引?「我」想吃什麼?「我」在意什麼?什麼產品會吸引「我」?再集合研發、採購、鮮食部門提案、討論,決定品項。
綠色採購環保又美味
吳勁甫帶領鮮食部門長期研究消費者趨勢,鎖定外食人口的健康問題。這群「老外族」的數量越來越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2008年的外食家庭(每月在外用餐伙食費超過50%)的比例達34.8%,比10年前提高7.6個百分點,外食市場商機一年超過3 千億。便利超商紛紛搶食這塊大餅,推出琳瑯滿目的便當、飯糰、三明治、麵包、關東煮等。
然而,很少消費者會了解自己吃下肚的東西來源、產地、營養成分,到底健不健康。
挾著廣大通路與品牌優勢,統一超商大可尋找最便宜的供應商,滿足最低品質要求即可。不過,站在利他角度,鮮食團隊思考:「如果我是消費者,我對食物的要求?我敢天天吃嗎?」決定將環保、健康、衛生的觀念,納入食品開發及採購的重點,並導入「綠色採購」機制,在既有的供應鏈管理,優先採購綠色原物料、降低污染,提升供應商的環保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