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八水災還在嚴重衝擊寶島台灣的時刻,行政院主計處發布最新的「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將今年第二季和全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分別由五月預測的負八.五%和負四.二五%上修為負七.五四%和負四.○四%,雖然還是史上最慘表現,但已被解讀為「金融海嘯已過去」「風暴消退經濟發綠芽」之反映。不只主計處有上修動作,外資機構也紛紛上調,儘管幅度小,卻有志一同發出止跌、反轉在即或復甦在望的訊息。
雖然大家都希望衰退真的見底,但「謹防第二次衰退」「停滯膨脹可能來到」「注意無就業景氣復甦」警告聲卻依稀聽聞。所以,即便是經濟成長或在今年底、或在明年就可轉正,甚至明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還可能高達三.九二%,但通貨膨脹和失業卻很可能如影隨形。果若如此,我們不禁要問,如此的經濟成長有何意義?
據二○○八年台灣家庭收支調查統計,在五等分位家庭可支配所得中,最高所得組所得為最低所得組的六.○五倍,是五年來的新高點,如果未計入社會福利等政府移轉收支,高低所得組的倍數更高達七.七三倍,創下史上新高,以吉尼係數○.三四一來說,也是五年來新高。這個數據告訴我們的是,台灣的貧富差距擴大,這幾年來耳熟能詳的「M型社會」「中產階級正在消失」愈見明顯。
再看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另二種數據。先看失業狀況,七月台灣平均失業率六.○七%、失業人數六十六萬三千人,受失業波及人口一百三十九萬九千人、中高齡失業者十四萬三千人,都是一九七八年調查以來新高。其次看勞動報酬,今年一至六月受雇員工每人月平均薪資四萬四千四百九十七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三千四百七十二元,減幅七.二四%,經常性薪資則是三萬五千六百零八元,減少一千零五元,也較去年同期減二.七四%,其減幅都是一九八○年開始調查以來最大。
再由於今年一至六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跌○.四三%,因而排除物價因素後,一至六月實質平均薪資四萬二千九百零九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三千一百四十九元,減幅六.八四%;實質經常性薪資則是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元,也較去年同期減少八百一十六元,減幅二.三二%,而實質平均薪資及經常性薪資減幅也是一九八○年調查以來最大。
此外,部分工時、派遣工作等「非典型就業」增加,將是未來勞動市場的隱憂,這種趨勢也明示勞動報酬不太可能提升。當社會上就業機會少、低工時青壯族暴增、受薪階層所得停滯,所謂的M型社會或中產階級流向下層就更明顯。另外,我們也看到「六月,台灣五大都會區的房地產交易,月增率暴增二到四成」「一戶四億元的敦化北路文華苑全數出清」等等,資金行情引爆市場交易熱絡的歡樂訊息。
兩種極端佐證貧富差距拉大。不禁要問,中產階層所得減少,除承受更高物價與高不可攀房價,還飽嘗失業風險,這是否就是政府領頭追求經濟成長的果呢?實有必要費思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