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執政時,國民黨喜歡罵民進黨政府:「不尊重專業文官體系」、「祇會選舉」、「搞民粹」;國民黨執政端出技術官僚為主、鮮少經歷選舉考驗的內閣。最後還是被水災打敗、下台一鞠躬。劉內閣下台的理由包括:「不食人間煙火」、「政治敏感度不夠強」、「反應遲鈍」。
「不食人間煙火」的技術官僚,和「會選舉、搞民粹」的民選政客,是否必然成為對立互斥的兩組人?今天吳敦義、朱立倫上台,為了拚年底選戰,在做決策時會不會以政治考量壓倒專業考量,變成國民黨口中批評的民進黨政府那個模樣?
技術官僚和民選政客在思維方式與決策考量是有所不同,但是把劉內閣的問題簡化為技術官僚問題,或是把民進黨政府問題歸咎於選舉至上,都是太簡化問題。
不論技術專業或選舉出身,祇要當上政務官應該就要體認自己所擔負的政治責任,必須去因應各種權力議題:包括來自選民、民意代表與長官。他(她)本身就必須對權力有熱情,也懂得運用權力來推動政策、達成政治目的。
在劉內閣中,我們看到兩種對權力抱持不同態度的極端典型:第一種是像內政部長廖了以。他很努力於政務,也很清楚不能得罪立法院,因此非常在意立委意見。祇要立法質詢、批評到內政部的相關政策,他一定火速向立委解釋。他有很強的政治感與權力感,但也令人懷疑:這麼在意立委意見的部長,在做決策時能堅持專業考量嗎?如果他做決策時能堅持專業,那他就是一個成功的政務官與政治家。
另一種典型是教育部長鄭瑞城。外界批評他不瞭解基層,但事實上他常「微服出訪」,視察基層教育單位。不料這種低調的做法既不能帶來媒體效果,又引來地方政客批評:覺得部長太不上道,到我的「地盤」視察也不知會一聲。
其實,一個負責的政務官要瞭解地方基層,絕對不會大張旗鼓下鄉,否則既探訪不到真相,還會被地方首長、民代綁架,當場提出一堆預算與政策要求,到時候不是得接受「勒索」、就是當場翻臉。
不過,鄭瑞城還是可以做得更漂亮一點。前總統李登輝的幕僚曾透露,李登輝當年在處理地方政策時,先派幕僚下鄉,瞭解實情並做出政策建議後,李登輝自己再低調下鄉視察,並拿出準備好的政策與地方首長達成共識。這些前置作業完成後,最後大張旗鼓帶著記者下鄉與地方首長一起宣布政策。這種做法既能掌握實情、擬出有效政策,而且面子也做給地方首長,皆大歡喜。這種操作權力的能力,正是技術官僚出身的政務官必須學習的。
對政務官的專業能力與政治判斷力不應該是互斥的,而是必備的條件。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政治領袖要有沾鍋的政治能力。
政治領袖必須樂於掌權、享受榮耀並承擔責任。在台灣傾向總統制的制度設計中,總統必須扮演這個領導人,把自己的政治與政策目標清楚地告訴內閣、要求內閣做到。如果總統不沾鍋,內閣也不可能勇於並樂於負起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