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二○○九縣市競爭力大調查、防災大調查,凸顯出台灣的地方自治,正面臨最嚴峻的考驗。縣市合併升格,救得了地方競爭力?中央與地方的神經末梢,該如何連結傳遞?哪一種父母官,才能顧好你我的家?
八八水災橫掃台灣,在高雄、屏東、台東造成嚴重的土石流和水災,也引爆了一場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關係的政治土石流。
「政府在哪裡?」無助的災民兩眼無神地望著遠方,是一句災區經常可以聽到的話。
一場洪水突顯出長期以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不同調。救災、安置與重建,再再都暴露出,政府中央神經與縣市的末梢神經傳輸出了問題。
「中央與地方產生了『政策落差』,」是中山大學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念祖的解讀。
也就是中央政府提出政策後,中央對問題的界定和認知,和地方民眾的認知有差異,「政策落差大的時候,令不出衙門,下面的人無法落實。」
中央政府與地方神經末稍聯繫不良的戲碼,每天不斷在災區上演。
台灣的治理能力卡在哪裡?
八月三十號,答應七天內清完淤泥的總統馬英九,回到漫漫黃土的國境之南。
他先走進林邊鄉光林村的小廟代天宮上香,向高坐廟堂黑面、凸眼的池府千歲還願。
一週前,代天宮還深埋在兩公尺淤泥裡,廟前的石獅只剩頭還露在泥上。
「我代表鄉民建議,林邊溪應該交給中央管,」廟埕前萬頭鑽動,穿著雨鞋的林邊鄉長陳朱雲,率先向馬英九陳情,「中央和縣政府應該一起解決問題,否則我們永遠都睡不好。」
「拜託把林邊溪交給中央接管,這樣水利署和交通部、台鐵協調才會比較好,」連兩週不停勘災、滿眼血絲的縣長曹啟鴻同樣指出,八八水災縣管林邊溪潰堤大淹水,與中央公路局、鐵路局工程影響堤防有直接關係。
「中央與地方要各負起該負的責任,」站在「代天巡狩」匾額前,總統馬英九皺著眉回應,林邊溪十二年前(精省後),交給地方管理,不會因八八水災單一事件而改變制度。
顯然,中央與地方政府正互踢救災職責的皮球。
但對於人民而言,「一條河流淹水,民眾根本分不出來是中央或是地方管轄的河川,」雲林縣政府水利處副處長林榮川坦言。
六月,政府快速推出縣市升格大戲,為的是提升台灣地方政府的競爭力。八八水災卻挑明了一個沈重的問題:未來,台灣地方行政的治理能力,到底卡在哪裡?
《天下雜誌》最新民調顯示,這次颱風救災太慢,四一.九%民眾認為是中央政府要負比較大的責任,只有三四.三%的民眾,認為地方政府應負多一點責任。其中,災區民眾(內政部公布標準:南投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台東縣)對中央政府的期待更高,達四五.六%。
顯然,發生巨大災難,不論地方父母官能力、黨派如何,中央政府都必須概括承受結果。
八月三十號晚上,高雄縣旗山國小中山堂裡擠滿了六、七百位憤怒的旗山鎮民,針對旗山溪長期疏濬不足造成潰堤淹水,要求縣長楊秋興和中央水利署官員做出承諾。
在與縣政府、水利署代表溝通無效下,鎮民選擇走上街頭。
「走!去八軍團找行政院長!」憤怒的旗山鎮民由於遲遲不見具決策權的水利署長陳伸賢身影,就「開拔」前往行政院常駐的八軍團泰山營區。
四百多位鎮民在營區門口包圍了「中央」,與拒馬、蛇籠背後的優勢警力、水柱車僵持不下。
半夜十點,幾經協調之下,終於由楊秋興與四十位鎮民代表,進入如城堡般戒備森嚴的八軍團,由行政院長劉兆玄親自主持協調。院長立刻責成水利署加高堤防、進行緊急疏濬。
為什麼精省後,已經下放給縣市政府的治水業務,至今還要「院長出面」才得解決?
新任副閣揆、前桃園縣長朱立倫剖析,精省十二年,「省政府的業務,中央沒有接收,地方沒有建立,」許多縣市經歷十二年, 仍然沒能提升競爭力。
為何「令不出衙門」?
有能力的父母官,各自為地方拚業績,不理會國家層級的整體規劃,也是中央政府「令不出衙門」的關鍵。
八八水災重創高雄縣寶來、甲仙與六龜等鄉鎮,「高雄縣能拿出來的觀光資源都不見了,」高雄縣縣長楊秋興深嘆了一口氣。
過往他大肆開發觀光產業的努力,雖然爭取了地方民意,卻也引發大自然的反撲,「土地的確需要一段時間的復育,」楊秋興坦承,高雄縣將全面檢討國土水土保持問題。
事實上,農委會水保局早在二○○六年,就在官網上公布台灣土石流高風險區,但是,地方政府發建照的單位,卻完全不顧這樣的警告。
《天下》最新民調顯示,高達六九.五%的民眾認為,政府不應該在土石流或淹水高風險地區發放建築執照。但是,更有四一.九%的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房子,位在水災與土石流可能警戒區,隨時都可能造成生命財產的危險。
也就是說,政府不僅沒有善盡告知的責任,更沒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視為經營未來最重要的政策考量。
民調中,仍有一三.九%的民眾,認為儘管已知是土石流或淹水高風險區,政府仍應發給建照。因為他們認為「人定可以勝天」;而且對經濟弱勢的人來說,他們沒有錢去其他地方買房子,應該准予他們在當地建屋。
這群少數民眾,並非不可溝通的死硬派。《天下》民調顯示,只要政府因颱風,發出撤離家園的正式通告,願意馬上撤離家園的民眾,高達八四.四%。
而且,只要自己家園被政府列為「土石流警戒區」或「淹水高風險區」,即使沒有政府補助,仍有三成五的民眾願意馬上遷離,或改住其他地方。其中,災區人民也有三成三願意馬上遷離。
可見,只要善盡溝通之責,台灣人民「配合」政府政策的意願並不算低。
但是,中央、地方政府卻吝於溝通。縣市升格的行政革新就是一例。
吝於溝通的政府
《天下》調查顯示,有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政府沒有事先與民眾充分溝通縣市升格。
連縣市政府提出來的合併升格說帖,「很多民間團體都沒有事先看過,就任憑兩個縣市政府關起門來,談好合併,」台南社區大學校長林朝成直言。
他指出,十二年前精省的政策,也沒有與民眾充分溝通,現在攸關全民的縣市升格,還是沒有好好與民眾講清楚,縣市升格的權利與義務。
不只是中央政府沒有善盡宣導縣市合併升格對於民眾生活的影響,就連縣市之間的合縱連橫,也缺乏溝通,多了一份政治算計。
一位縣市長抱怨,在提出合併升格的前幾天,他才收到一份另外兩個縣市已經談好的縣市合併升格申請資料,「一份同意書,就要我簽名,根本沒有讓我參與整體的規劃。」
不了解,當然就容易不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