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開闢財源,財政部宣布,將把海外所得計入最低稅負課稅範圍,讓許多藉投資海外基金避稅的投資人跳腳。不過,財政部列出計入課稅範圍的海外所得,高達10項,是否每種所得都能課到稅,恐怕得考驗稅務人員的能力。
為開闢財源,財政部宣布,將把海外所得計入最低稅負課稅範圍。
根據所得稅法第2條規定,「凡有中華民國來源所得之個人,應就其中華民國來源之所得,依本法規定,課徵綜合所得稅。」也就是說,只有中華民國境內的所得,才必須課稅,不屬於「中華民國來源」的所得,則不在課稅範圍內。
然而,怎樣才算中華民國來源所得,稅法並未詳細規定,也留下許多免稅空間。以海外基金為例,拜免稅之賜,根據信託公會統計,台灣人投資的海外基金部位就高達1兆2000多億元,是國人最熱愛的免稅金融商品。
不過,這個節稅管道即將被財政部封鎖。根據財政部規定,只要是國內的企業或個人,或者是在台灣設有合法登記的分公司或代理人的外國企業或個人給付的勞務報酬(薪水、工資等)、利息、租賃及權利金所得、營利所得、執行業務所得、競技或機會中獎、退職所得以及其他所得等,海外所得總額逾100萬元者,就必須按最低稅負制繳稅。也就是說,只要同一申報戶符合:海外所得(扣除成本後)超過100萬元、基本所得額超過600萬元、基本所得額減去600萬元,超過20%最低稅負,就應該繳稅。
其實這項規定早在2002年的行政院稅賦改革委員會會議中就已經提出,主要的考量是若台灣對個人綜所稅,仍採屬地主義,對於個人境外所得免稅,其實違反租稅中立原則,且國內的企業境外所得不在免稅範圍,個人境外所得免稅,反而鼓勵企業改以個人身分對外投資,導致租稅外流,也讓稅務機關不易掌握。不過,這項措施,一直到政府收支窘迫,才開始要認真實施。
然而,這項政策是否能推動與落實,恐怕還是要看財政部是否能完全掌握國人的海外所得。可以肯定的是,有完整資料的海外基金,一定是最為顯著的目標。無怪乎,投信基金會反彈了。
本期內容:
◎封面故事: 迎戰百變病毒 防疫全方位/生技基金 短線已反映H1N1消息面
◎新聞熱線:政府搶錢行動開始 境外所得課稅成為第一砲/雷曼倒閉周年 香港受害人成討債大哥
◎解碼房市:蛻變!新店從住宅轉型商業+科技
◎人物專訪:easyoga 用瑜伽進軍世界的台灣品牌/蔡鎮村 台灣期指交易與放空第一人
◎理財頻道:王文洋舞劍爭產 意在台塑/專訪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
◎特別企畫:電金雙響砲/閣揆變盤 大盤中性偏多
◎投資關鍵報告:興櫃半年報 集團股全數趴/電子傳統旺季 是現階段投資主軸
◎分析師擂台:蕭光哲:金價高漲下的投資思維/李士豪:複合式題材就是最大的飆股/蔡宗園:選股宜重電子 輕傳產金融/柯建維:能量買訊依然明確 突破7384指日可待
◎財經生活:養成有錢人的體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