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騰一時的戴爾網路標價出錯事件,在八月中,戴爾大中華總部同意,提供台灣消費者一年的八折優惠方案後,終於跟消保會和解。
台灣出身,戴爾電腦大中華區中小企業部總經理許肇元,接受記者提問時坦承,台灣戴爾管理權限太小,決策由中國區上海、亞太新加坡與美國總部決策,的確錯過了危機處理的黃金時刻。
戴爾不是特例。
老闆在大陸,決策權在大陸,是愈來愈多台灣工作者將面對的新現實。
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讓愈來愈多外商,將台灣劃到「大中華區」,由設在北京或上海的大中華總部管理。外商口中的「資源有效運用」,成為外商經理人心頭的「邊緣化夢魘」。
求職市場市佔率八成的一○四人力銀行統計,過去四年,外商在台灣的職缺持續減少。
美國是盟主,中國是救世主
○六年七月,登記求才的外商企業還有七五二家,職缺八○二三人。今年七月,只剩五○五家外商登記求才,開出職缺只剩四五二八人。跟去年同期比,外商職缺萎縮三五%,比整體縮二○%多。
「金融風暴之後,美國還是世界盟主,但中國是救世主,人力往中國移動的速度更快了,」負責中高階經理人募才的一○四人力銀行副總經理晉麗明形容。相較於本土廠商,外商僱用需求迄今沒有恢復。
就算恢復,晉麗明發現,新職缺的對口單位已經不是台灣,而多是大陸的人資。
不僅是人力需求,「每次到分配廣告、行銷預算時,就真的會很生氣,」《動腦雜誌》社長王彩雲形容「廣告主」發言權的位遷。雖然台灣業績在亞洲還是數一數二,但每年考評,台灣分公司拚死了命,業績只能持平或個位數成長。但是,大陸年年成長二至五成,「會議上,你就看到關愛的眼神,朝那邊看。」
今年,諾基亞手機更換廣告商。拿下標案的安吉斯集團,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李桂芬強調,全球比稿是個複雜過程。到了區評估這個階段,諾基亞在亞洲只著重三個市場——中國、印度與印尼,「不能否認,中國是最有關鍵影響力的一票。」
「大中華」的發言權愈來愈重。兩年前,寶僑P&G、聯合利華就將行銷總部集中到廣州,大中華廣告預算統一分配。今年起,跨國的精品、酒商也比照辦理。一家美系運動鞋大廠,甚至決定不設台灣區總經理,由大陸總經理兼任。
四十歲以下已完全失去優勢
「兩岸更緊密結合之後,在外商眼中,台灣只是大陸一區,」一位曾在外商工作的高科技分析師說。
他舉知名研究機構IDC為例,巔峰時期,IDC在台有二十五人,現在只剩十五人。去年起,IDC要求,大陸分析師與台灣分析師合著看產業,「大家都有心理準備。等大陸分析師學得差不多了,下一步,有可能就是大陸華東區,或海西區分析師兼看台灣區也不一定。」
顯然,大陸四十多歲以下的中階主管已逐漸成熟,昔日台灣人在跨國企業的升遷優勢愈來愈小。在中國已經五年的惠悅大中華區總裁黃世友直言,四十歲以下,台灣工作者在大陸已經完全失去優勢。
過去,因為文化大革命,中國出現四十到六十歲的人才斷層,所以常聽見台灣人高升大中華當管理者。
但過去十年,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四十歲以下,協理級的人力慢慢成熟。大陸每個專案的金額、複雜度都比台灣大,這些人快速成長。「現在只剩最高層的管理,還有需求,」惠悅的黃世友認為。
「一樣的資歷,在大陸會升的比較快,」一位外商工程師舉IBM為例,在台灣IBM十年,助理工程師可能仍是工程師;但在大陸,十年可能已升官到協理以上。
事實上,台灣人面對的不只與大陸人競爭,更是與全球人才競爭。
李桂芬就說,不僅是台灣人,包括美國、澳洲、英國各國人近年來都到中國卡位,所以老闆在中國,不見得是中國人,更多的情況是外國人。
「在他們的眼中,中國就是另一個重要的、可以有表現的國際市場,」他舉例。九月,李桂芬安排安吉斯中國得到創意大獎的四人團隊來台,其中只有一人是大陸人,其餘分別來自美國、英國、香港。
台灣工作者必須「面對」
面對一個無法逆轉的處境,多位經理人提醒,台灣工作者必須從心態到行為上,「面對」這場變化。
建議一:「首先,放棄鄙視性的比較,改用發現式的心態去面對,」兩年半前,調任寶僑家品P&G大中華區口腔護理與嬰兒護理,對外事務部協理胡馨如建議。
胡馨如舉自己為例,到廣州的第一個周末,她到廣州的鬧區逛街,一個人站在鬧區,身邊的人都在抽菸,她突然覺得自己身上、頭髮全都是灰塵。趕忙叫了計程車回家,沒想到計程車的窗邊上,竟然有一口痰。她告訴台灣的前輩,自己好像活在垃圾桶裡。「你不能這樣想,你一直比較,就不會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