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民生物價只漲不降,但主計處公布的8月消費者物價(CPI)年增率,為何卻還是衰退0.81%?
「生活物價指數」可望成為全新的特殊分類物價指數。
官方數據與真實世界「差很大」
主計處官員解釋,「這邏輯其實很簡單」,官方CPI的查價項目共有424種,概分為食物類、衣著類、居住類、交通類、醫藥保健類、教養娛樂類與雜項類等7大類,權數各不相同,代表一種「平均」的總體概念。
舉例來說,雖然青菜、水果、外食或是油、電等民生價格不斷上漲,但身為台灣出口主力的消費性電子產品,價格卻跌得更兇、更久,兩相抵消之下,「物價走勢相對平穩」,官員更是堅定地說,目前國內「毫無通膨壓力」。
就是這樣的感受落差,使得民意代表出身的新閣揆吳敦義,在上任首日就喊出「庶民經濟」的概念,希望能讓傳統經濟指標更加貼近民眾,以達到施政切中民意的終極目標;果然,沒有幾天光景,副閣揆朱立倫便指示經建會編製「生活物價指數」,以反映民眾感受最直接的民生物價變化。
內涵怎麼設計?官員傷透腦筋
接下這項任務的經建會則是傷透腦筋,官員表示,主計處的CPI調查其實已囊括了絕大多數的民生物價項目,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包、無一不查,到底該如何再「去蕪存菁」?未來得再跟主計處好好商討一下。
相關官員分析,主計處的統計分類中,有許多特殊分類的物價指數,像是核心物價指數是最常用的一種分類;其他還有像家外食物指數、衣著物價指數、居住物價指數、交通物價指數、醫療保健物價指數,及教養娛樂物價指數等。
未來「生活物價指數」可望成為全新的特殊分類物價指數,至於內涵就是自現有的424項查價項目中,挑選若干深具代表性的項目組成「生活物價指數」,例如每天都會接觸的蔬果、水產及能源等消費頻率最高的項目;至於幾年才買一次的耐久性消費財,像是沙發、床舖等耐久家具,電冰箱、冷氣、洗衣機等大型家電,汽、機車等交通工具等,則會加以排除,好讓這項生活物價指數能夠充分反映民眾感受。
學者:「生活物價指數」只能參考
對此,國內多位學者都肯定新內閣「以民為本」的用心,卻也不約而同地指出,庶民經濟指標充其量只能作為施政參考,絕不能取代原有的傳統經濟指標,才不會「以偏概全」,影響執政者做出錯誤的決定。
甫卸任的前經建會主委、現為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添枝指出,關於物價的所有資料,主計處長期以來都有掌握,政府也有定期追蹤,因此想要編製一套新的物價指數「技術上不是問題」,利用原始資料,設定不同目的,就可以算出不同指標……
※理財周刊474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每天存300元 就能買鴻海 讓郭台銘為你賺錢
◎新聞熱線:金控與國稅局稅務大戰開打
◎新聞熱線:最低稅負制實施 去年只有1616人繳稅
◎理財頻道:惡水上的危橋--中國民營企業
◎特別企畫:台積電、聯電暗自佈局 決戰太陽能市場
◎理財頻道:台北「黃金商脈」 牽動5兆商機
◎理財頻道:一次搞懂債券基金
◎投資關鍵報告:台股火線>今年景氣與股市 皆是V型反轉
◎新聞熱線:新閣拚「庶民經濟」 處女作「生活物價指數」
◎人物專訪:曾輝鵬 美國拓加盟 阿諾可麗餅 料多引回客
◎產業追蹤:台灣大568億元併凱擘 搶當媒體龍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