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遇強敵,差異搶商機
也因為律己、律人甚嚴,宏全的飲料包材王國也迅速擴張。二○○一年宏全股票上市時,年營業額不過十億元,僅經過短短八年,法人預估宏全今年營收可望突破百億元,而明年營收成長率至少有二成左右,成長十倍的關鍵就在於曹世忠旺盛的鬥志。
「宏全在二○○一年股票上市之際,我就一直在思考上市後要如何永續經營?當時我們只做瓶蓋與商標,但我覺得一旦我們瓶蓋、商標、瓶子可以一起做會更有競爭優勢,才開始做瓶子。」從此宏全跨入了飲料代工的領域,也漸漸走向垂直整合經營。
但宏全的崛起並非一帆風順,曹世忠坦言在創業的過程中,也曾經歷不少事業的低潮。例如,二○○二年剛進軍中國時,當時大陸的飲料包材同業紫江與中富兩大廠,在當地已經營十年,面對強勁的競爭對手,宏全勢必要以差異化的產品,搶占商機。
「寶特瓶的興起對我們來說,是危機也是轉機。」曹世忠指出,在進入大陸市場之前,宏全是以生產玻璃瓶所需的傳統鋁蓋為主,「剛進軍大陸時,我們只做塑蓋與標籤等產品其實並不討好,幾經反覆思考,我決定放棄低階的碳酸塑蓋市場,將資源用在切入連中富都難以跨入、毛利率較高的熱充填瓶蓋上,以及飲料代工的市場,並跟著國際大品牌走。」
駐廠生產法,發揮大綜效
到了二○○五年,宏全的獲利突然大幅縮水,過去每年EPS平均都有三元的水準,但當年卻僅有一.五元,曹世忠仔細分析了獲利大減的原因,除了宏全進軍大陸後資本支出龐大,折舊攤抵提高,又加上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但考量客戶長期的合作關係,不敢反映在成本上,因此墊高了三、四億元的生產成本,也稀釋了當年度的獲利。
曹世忠一度懷疑自己的策略和眼光,認為宏全在二○○三年開始的In-House(駐廠生產)策略無法成功,但再三思考後,他堅持原本的作法,獲利情況慢慢穩定了下來,保價、保量的長約效應也漸漸顯現,而且在訂單分散的效益下,宏全已經可以做到淡旺季沒有明顯差距的程度。
的確,從做吸管、瓶蓋的四人小工廠起家,到目前擁有全亞洲二十八個生產基地,橫跨大陸、台灣、東南亞等地,二千四百五十二名員工的百億元企業,曹世忠開創了嶄新的經營模式,以「In-House」「垂直整合」以及「模擬合資」三大策略,讓宏全成為國際飲料大廠「最信任」的飲料包材合作夥伴。
所謂的In-House,也就是駐廠生產,簡單的說「就是把機台放在客戶工廠」。這種生產模式,可以讓飲料品牌客戶省下倉儲費用,不用害怕斷貨的問題,而宏全則可以節省數千萬元的飲料包材的運輸與包裝成本,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目前宏全集團駐廠生產的比重已提高到五五%,預估未來將朝八○%邁進。
至於垂直整合,就是所謂的一條龍策略,也就是說只要飲料代工包量下單,從包材、飲料充填、包裝等,除了紙箱以外,其他宏全都可以一手包。這等於顛覆了飲料界的生產形態,飲料品牌公司只要管好品牌行銷,其餘的生產部分,全都可以交給宏全。
包辦一條龍,緊抓客戶心
而宏全一條龍策略的成功,也代表獲得客戶在品質上百分之百的信任。對品牌廠來說,把生產重任委由宏全掌管,可以不用出錢蓋廠買設備,更能專注發展行銷優勢,而對宏全來說,一旦確認彼此的包量下單模式,客戶每一年就要保證產品出貨量,如果未達保證量,必須補貼宏全固定成本的損失。
最「殺」的終極策略就是模擬合資,目前包括統一、可口可樂都是宏全模擬合資的廠商,也就是雙方事先討論好投入金額,訂定固定毛利率,並設算回報率,再一起跟著客戶腳步就近設廠,不僅可把管銷費用透明化,也建立互利共生的長期合作關係,別人要插也插不進來。
「許多國際品牌大廠客戶,由於看好明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所帶動的飲料商機,早已開始要求預留產能。」曹世忠自信滿滿的說,以去年大陸飲料市場規模約達人民幣一千五百億元(約新台幣七千億元)來看,大陸未來五年,每年飲料市場至少有二至三成的成長空間,綜觀宏全在大陸的前十大客戶名單,包括統一、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娃哈哈、麒麟、三得利、廈門銀鷺及燕京等,預估宏全大陸廠今年營收也將由新台幣三十五億元成長至五十億元,成為宏全最大的成長動能。
此外,加上宏全廣州新廠、鄭州的In-House廠陸續投產,明年的營收將可望穩定成長。
估三至五年,年賺三百億
展望未來,曹世忠已訂下了三年內宏全要再投資一百億元的目標,其中大陸投資就占了超過四成,並喊出「每年營收要成長三成,三年要成為中國飲料包材霸主」的目標,若以此成長規模來看,宏全三至五年後,年營收將達三百億元。
市場法人也樂觀預估,宏全前八月EPS將有四元以上水準,在第四季可望淡季不淡的情況下,全年EPS有機會上看五.五元,高於市場預期,尤其是受惠大陸內需市場的帶動,宏全未來的爆發成長力不可小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