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卿的教養秘方
「禮儀」這個詞,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繁複的西餐用餐禮儀,爸媽不免感到疑惑,小小孩需要學會什麼禮儀呢?這樣的要求,會不會太超過?
其實,「禮儀」的意思,是將身心教養成美好的樣子,對父母來說,真正的用意,是要培養孩子有一顆體貼他人的心,懂得尊重和關懷他人,不讓自己的情緒為他人帶來困擾,不以自我為中心的品格操守。而這樣的教養態度,即使是在最貧窮的家庭也能夠給予。
見人要問好,不小心弄壞別人的玩具會說對不起,需要幫忙的時候會說請幫忙、不在餐廳玩躲貓貓干擾其他用餐的人……這些基本的禮儀行為與態度,從小開始培養,就是為孩子奠定良好的品格基礎。
現在,跟著育兒達人的腳步,從生活中與孩子息息相關的四大生活面向著手,幫助爸媽輕鬆培養出人見人愛的小紳士、小淑女。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幸福,從管教開始
親子作家蔡穎卿在《在愛裡相遇》這本書當中,節錄松野宗純先生〈幸福〉這篇文章,標題寫著:幸福是從「管教」開始。對孩子有適當的管教與要求,培養孩子合宜的言行舉止,讓孩子擁抱這種美好的身形成長,將讓孩子處處受歡迎。重點是,在培養的過程中,爸媽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同時配合孩子的身心成長步調、提供具體的做法,做給孩子看,並且要「持之以恆」貫徹執行。
Point1.改變觀念-讓別人也愛我們的孩子
常聽許多父母說:「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跑跑跳跳的才活潑啊!」「我們都不敢帶孩子到餐廳用餐,孩子常常在公共場合撒野,讓我們感覺好丟臉。」身為新手父母,你是否也有這種困擾呢?教與不教之間的尺度似乎很難拿捏。
要培養一個人見人愛的孩子,首先,父母必須改變觀念。蔡穎卿表示,現代人對「禮儀」的了解有所偏差,並且將合乎禮節的行為過度表象化了(而覺得是虛偽造做的行為),事實上,從小要求孩子守規矩並不是(也不會)限制孩子的聰明可愛,培養一個有禮貌的孩子,將是父母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因為,這會讓別人也喜愛我們的孩子。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Point2.配合孩子-禮儀養成事半功倍
「孩子已經5歲了,從不會對人說謝謝,長輩都說孩子沒有禮貌,現在開始教還來得及嗎?」輔仁大學民生學院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富美表示,父母管教孩子並沒有所謂的黃金時間,因此,父母不要擔心「來不及」而選擇放棄。但是,從小奠定好品格的基礎,將這些好的禮儀行為養成習慣,總是比逐漸長大再來糾正孩子的言行,要孩子改掉來得容易許多,特別是在親子關係已經很緊繃的情況之下,要孩子改變,父母需要更大的耐心與毅力。而父母若能配合孩子的身心發展步調,適時的提供孩子正確的做法,對禮儀養成將會事半功倍。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會發現這樣的堅持是值得的。
Point3.身教示範-言行一致做給孩子看
「究竟要怎麼說,你才懂得?」「媽媽告訴你,看到阿姨要問好,你怎麼都不說呢?」陳富美副教授指出,許多父母只是不停的叮嚀孩子,自己卻沒有做,又或者自己做的方式與要求孩子表現的方式不一,所以,這樣的要求往往是得不到效果。她說:「有一回我問女兒,看到阿姨怎麼都不跟人家打招呼、問好?女兒回答我說,媽媽,妳也從來沒有這麼做啊!」她才明白,因為自己都是以禮貌的微笑、點頭來打招呼,而不是大聲的問好,孩子觀察大人的行為,所以,也用同樣的方式來表現罷了,並不是因為孩子沒有禮貌。
(圖片/bobo小天才雜誌提供)
Point4.修正期待-接受孩子的天生氣質
「不要對孩子有不符年齡的期待,也不讓他們有不符年齡的依賴。」這是蔡穎卿在《在愛裡相遇》這本書中,叮嚀爸媽在教養時要特別留意的地方。陳富美副教授表示,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必須考量孩子的能力發展。她說:「在3歲以前,孩子的小肌肉發展還不成熟,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將食物吃得到處都是,那就是一個不符年齡的期待。但是,若父母對禮儀過分堅持,擔心孩子吃得很髒亂,所以就一路餵到底,那將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也將造成孩子有不符年齡的依賴。」
此外,陳富美副教授強調,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但是人人都可以養成好習慣。重點是,父母必須了解並接受孩子的天生氣質,「例如,慢熱型的孩子,總是在人都走了以後,才揮手說再見;活動量強的孩子,就是沒辦法在餐廳裡乖乖久坐不吵鬧。」了解到這些事實,父母比較不會在教養的路上感到挫折,也不會對孩子有不恰當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