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葳婕像很多乳癌患者一樣,是洗澡時摸到乳房有小硬塊的;「不痛,硬硬的。壓按時,小硬塊有點滑動。」走出浴室,她立刻去翻閱家裏的百科全書,想弄清楚自己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她生性樂觀,怎麼也沒想到這竟是一連串噩夢之始。
隔天,林葳婕到附近醫院檢查,憑直覺在婦產科掛號,後來才知道乳房檢查應是一般外科。她雖然不確定這個異物是什麼,但決定除之而後快,就在外科門診病床上讓外科醫師為她挖除了這個啟人疑竇的小硬塊。
兩週後,回診間檢查傷口、換藥,一切看似風平浪靜。就在準備離開診間的那一刻,她突然想到︰應該有檢驗報告吧?看着醫師打電話到檢驗室,對着話筒說出「CA」,林葳婕整個人一陣寒顫,問道:「是癌症嗎?」看到醫師靜默地點頭,她兩行淚不聽使喚地掉下來。
那年,林葳婕的兩個孩子都還小;一個六歲,一個兩歲。但身為母親沒有悲傷的權利,她心想:「為了孩子,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
病理報告顯示是惡性腫瘤,癌細胞已轉移到淋巴結,是第二期乳癌。林葳婕看着病理報告,心頭浮現一連串問號︰乳癌是絕症嗎?我還可以活多久?乳房要切掉嗎?少了半邊乳房,還算完整的女人嗎?我的小孩怎麼辦?我的丈夫、家庭怎麼辦?
林葳婕的疑問其實是許多乳癌患者的共同疑問:全家沒人罹患癌症,為什麼偏偏發生在我身上?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訓徹說,乳癌成因與女性荷爾蒙、生活環境、飲食習慣都有關。此外,近年科學家也嘗試朝遺傳和基因染色體尋找答案。
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沈志陽說,現代女性初經早、停經晚、未懷孕等因素,以及高膽固醇飲食習慣,都是乳癌易發的主因。然而,臨床上卻有近半數乳癌患者並未具備上述任何危險因子。因此,醫學界近年設法從基因變異觀點,尋找乳癌發生的線索。
乳癌成因在傳遺基因中可以找到跟BRCA-1與BRCA-2有關,但只有百分之十乳癌病患出現BRCA基因突變;另一方面,二成至三成BRCA基因突變者卻未曾罹患乳癌或卵巢癌;乳癌成因仍充滿謎團。
二○○七年,國際乳癌研究聯盟(Breast Cancer Association Consortium)在人類第十號染色體裏,找到乳癌主要基因位置;二○○九年又跨國合作進行大規模個案研究,蒐集分析五萬例不同國籍個案,以全基因體掃描獲得重大發現:在人類第二、三、十七號染色體發現與乳癌基因有關的精確位置,為乳癌成因解開了基因密碼。
除了傳遺基因,乳癌與腫瘤細胞生長表面因子HER-2的過度表現也有關。台北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趙祖怡說,大約兩成到兩成半乳癌患者的腫瘤細胞表面HER-2過度表現;實驗與臨床都證明︰HER-2表現活躍會增加癌細胞轉移能力,影響預後。
乳癌患者若有HER-2過度表現,且未接受相關治療,則較易復發並發生遠處轉移。目前針對HER-2過度表現的乳癌標靶療法,包括注射的賀癌平(Trastuzumab)及口服的泰嘉錠(Lapatinib)藥物,以及多種研發中的新藥。但趙祖怡強調,並非所有乳癌患者都適合標靶療法,必須檢測證明腫瘤屬於HER-2陽性才有效。
林葳婕證實自己是乳癌第二期後,找了另外一位外科醫師;整個醫療程序重新來過,抽血檢查、照X光,而且立刻安排上手術台,動了第二次手術。十幾年前腹腔或微創手術仍少見,她的第二次手術大面積拿掉整個左邊乳房,胸口因此留下一條難看的長疤。
林葳婕為乳癌病友所付出的努力,使她獲得全球乳癌防治最高志工榮譽獎。(攝影/林宜靜)
手術後一週,拆掉胸前纏裹的層層紗布,林葳婕原以為自己很堅強,但站在浴室鏡子前首次面對少了一邊乳房的自己,仍有徹底崩潰之感。「那種感覺既熟悉又陌生……跟着自己大半輩子的乳房不見了。我把自己關在浴室裏放聲大哭,好幾個小時都不肯出來。」
在醫院接受化療期間,一屋子癌症病人排排坐在硬板凳上,都在交談哪裏有流傳治療癌症的偏方,讓林葳婕如坐針氈。於是她大量閱讀、找資料、聽專家演講,尋找抗癌的力量,設法澄清癌症病友對偏方的誤解。
後來,她主動參加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擔任志工,負責接電話跟病友聊天。她說,乳癌患者和一般癌症患者不同,外觀看似無病,其實內心有很大的缺損;對抗乳癌的過程中,病友間彼此支持的系統工作十分重要。她說︰「有人帶着一大瓶安眠藥來聊天,隨時有輕生的念頭。有人切除乳房後,沒勇氣與丈夫裸裎相見;或因放射治療導致陰道乾燥,影響性生活。還有人覺得是上蒼懲罰才會讓她長乳癌,痛苦不堪……」
林葳婕為了讓素昧平生的姊妹同胞盡快打開心房,後來還去研究玄學、姓名學、中醫,從病友填姓名的那一刻就可以打開話匣子。在基金會,她認識了很多身上有相同烙印的「少奶奶」姊妹淘,大家一起哭、一起笑,相互取暖,重新找到生命的力量。
同時是長庚醫院乳房外科主任的陳訓徹說,戰勝乳癌的三部曲是︰認識它,面對它,然後擊敗它;除了醫療,病患心理建設也很重要,來自病友的支持也有很大的幫助。其實,所有癌症中,乳癌是現代醫學研究最透徹的,治療效果也較其他癌症好,五年存活率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病人獲知罹患乳癌後,第一、二週常是最沮喪的時期。此時醫療團隊和病友協會就應適時參與,讓病人安下心準備接受治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對疾病的認識越清楚,就越不害怕。陳訓徹醫師說,乳癌手術後,病理報告出來時,要讓病患知道自己屬於第幾期,雌激素接受器(ER)、黃體素接受器(PR)高低(研究顯示,雌激素與雌激素接受體結合,會刺激乳癌細胞生長),HER-2基因表現如何。評估各種條件後,才決定接下來的治療要怎麼走。
目前治療乳癌有幾種主要方法:風險低而年紀大的患者,輔助性治療以荷爾蒙治療為主。第一線藥物如泰莫西芳(Tamoxifen)、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從阻斷女性荷爾蒙對乳癌細胞的刺激,達到抑制癌細胞的目的。
標靶治療以HER-2基因表現為依據。核准的藥物主要有賀癌平和泰嘉錠,療效已獲證實。化學治療有多種藥物選擇,要依個案風險高低與淋巴腺有無轉移等危險因素評估;最基本的藥物有︰小紅莓(Doxorubicin, Epirubicin)、小黃莓,以及紫杉醇類藥物等。
台灣乳癌病友協會呼籲︰如果在醫院檢查確定得了乳癌,先別慌張,因為乳癌並非絕症,現代醫療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幫助;病友裏最高紀錄有患病快四十年的,現在七十多歲,一樣活得很健康。
林葳婕已擺脫乳癌的陰霾,除了少一邊乳房,生活其實與一般人無異;化療時掉光的頭髮老早重新長出。生了一場大病,讓她更重視身體健康,除了定期追蹤健檢外,更勇於學習,嘗試以往不敢做的事,認真過每一天重生的日子。今年五月,她還因為對乳癌病友的付出,榮獲世界衞生組織乳癌防治機構RRI國際康復組織,在澳洲布里斯本頒發全球乳癌防治最高志工榮譽獎。
如今林葳婕年過半百,由未曾上過一天班的家庭主婦至今日登上國際舞台領獎,她說︰「我今年十四歲;計算生日的方法,是從發現乳癌的那一天算起。」
欲了解更多乳癌資訊,或希望結識樂觀健康的乳癌姊妹們,請登入台灣乳癌病友協會網址:www.tbca-npo.org.tw/。電話:(02)25578050;台灣乳房醫學會網址:www.bcst.org.tw/
每年十月份為「關注乳癌月」,又稱「粉紅十月」,如您有興趣支持香港癌症基金會的「免費乳癌支援服務」,可以致電熱線:36676333;網址: www.cancer-fund.org/p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