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愛美卻有著大近視眼的民眾而言,隱形眼鏡或雷射手術似乎是珍貴的發明。
但早在這些科技發明之前,人們矯正視力最原始的工具就是「眼鏡」。
現代的眼鏡大致可分為近視眼鏡(有些是近視、散光同時矯正)、遠視眼鏡、老花眼鏡、太陽眼鏡,甚至許多標榜「多功能」的眼鏡也開始受到近視族的喜愛。
但對眼科醫師而言,眼鏡最主要的功能還是在矯正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眼等。「同時矯正近視與散光的鏡片就是最基本的多功能鏡片,」奧斯卡眼科中心院長張正忠笑說。
非球面鏡片》讓成像不易失真
如果是高度近視患者,去眼鏡行配鏡時,老闆可能會建議你選擇非球面鏡片。
張正忠解釋,我們的眼球是球面的形狀,視野的周邊部位影像容易出現球面像差,非球面鏡片的設計原理採用不對稱的外弧或者內弧度設計,明顯減少球面鏡片影像的失真或扭曲,也相對提高影像的對比敏感度。
不過張正忠提醒,這種非球面像差的問題大概只佔眼球整體不規則像差問題中的10%,而且非球面鏡片比球面鏡片貴,民眾在選擇時可多衡量一下。
多焦點鏡片》只動眼睛不動頭
其實,說到最早的眼鏡只有老花眼鏡,也就是上了年紀之後用來幫助閱讀的眼鏡。培根在巴黎監獄裡寫了一本書,書裡就提到他送給教皇一塊凸透鏡,可以幫助老年人看清細微的事物。
老花眼,是很多年過40歲的人不想面對的問題之一。張正忠解釋,角膜和水晶體主要的功能是屈光、聚焦,將影像投射到視網膜上成像;水晶體還有「調焦」功能,如同相機的變焦,在看近、遠的景物時,調整鏡頭的長度。當年紀漸長,水晶體的柔軟度與彈性開始變差,特別是40歲以後,甚至連形狀也會改變,使得「調視力」變弱,近的東西看不清楚,就成了所謂的老花眼。這時,就得靠眼鏡幫忙。
不過曾在美國擔任視光科醫師、現任台北視光中心主任吳怡璁一直很納悶台灣人的配鏡習慣。他在國外執業時,幾乎老花眼族都會優先使用多焦點鏡片,但台灣還是常見到不少老花眼族把眼鏡推到額頭上,將報紙湊到鼻尖前的景象,或是老花眼鏡與近視眼鏡兩副交替使用。
「我常聽到一些保守人士不太建議老年人配漸進式多焦點鏡片,怕他們適應不良,加上反應變慢,容易頭暈、跌倒,」吳怡璁表示,漸進式多焦點鏡片的適應期的確比較長,也比一般單焦、雙焦鏡片來得昂貴,但他認為,只要適應了以後,對老人家而言,眼睛動總比頭動來得好。因此他比較傾向在剛發現有老花現象時就配戴多焦點鏡片,而不要等到60幾歲才開始使用,這樣可以縮短適應期。
但他強調,老花眼鏡的配鏡應該要更嚴謹。一般眼鏡行配鏡、驗光時,多半只會測量度數及兩眼間的距離,但對老花眼鏡這種特殊需求而言,鏡片與眼睛的距離、鏡片的曲度、傾斜度、轉頭與側頭時的視角等數據,都會影響可視區的範圍,甚至可視區之外物件的扭曲程度,現在已有不少眼鏡店有配備這樣的測量機器,民眾配鏡時應要求做更完整、詳細的測量,以減少適應不良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