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錕榮獲2009年諾貝爾物理獎、愛迪生電信獎等。【攝影/李喬琚】
十月六日凌晨三時,當瑞典皇家科學院正式宣布物理獎得主的消息時,知道得獎者高錕身處何地的人並不多,有媒體急著在香港找他,有人以為他在英國;其實高錕人在美國舊金山灣區,與當今網路霸主谷歌(Google)的總部,距離不到五英里。
若沒有高錕四十三年前發明以光纖作為通訊傳導,恐怕不會有今天的谷歌;而今,他們比鄰而居。
一份遲來的榮耀
七十六歲的高錕與小他一歲的妻子黃美芸,今年夏天在這裡定居,過去一個星期,原本平靜的公寓住宅區突然熱鬧了起來。高錕總是笑容可掬地迎接這些朋友,然而,話不多的他,有些面孔或許也不太熟悉了。二○○四年,高錕被診斷出患有阿茲海默症。
「(他的研究)都四十年了,這個獎,如果早幾年就好。」性情直爽的黃美芸感嘆,高錕對諾貝爾獎不能說沒有夢想過,而今算是美夢成真了,但似乎遲了些。
同樣為高錕既高興又惋惜的,還有國科會副主委陳力俊,「上次見到高院士,應該是去年八月的事了。」○五年在工研院前瞻計畫審議委員會共事,後來同為中研院院士,陳力俊感嘆,「如果這個獎是去年拿到,他一定很開心。」那時候的高錕,談吐條理分明,頭腦也還相當清晰。
在得知獲獎的第一天,高錕如常地由專車接往他每周固定三天都會來的耆英健康中心。這一天,高錕發表了他獲獎後的首次公開感言,這位新科諾貝爾獎得主的第一場公開演說,聽眾是六十幾位年逾七十的老人。高錕大方地揮揮手,不住地以英文謝謝大家,並且很謙虛地說,「這沒什麼,這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榮耀。」
對於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這樣的發言場合讓人感覺平淡了些。今天站在台上的高錕,是改變了這個世界、但也從來沒有真正在台面上風光過的幕後英雄。
四十三年前,高錕提出以石英玻璃纖維作為長距離傳輸導體,奠定了今日網路時代的基礎。高錕獲諾貝爾獎的主要論文《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發表於一九六六年,證明以最純的玻璃纖維傳送光訊號可超過一百公里之遙,當時的技術,僅可達到二十公尺左右,兩者差距五千倍。
光纖傳輸理論首度證實
當時,多數人並不相信這項理論,直到ITT(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找上了全球玻璃基板龍頭廠康寧(Corning),將高錕的理論進行驗證,才讓這個偉大的理論真正實現。
曾任ITT副總裁的知名企業家和創投家李信麟,和高錕是一九八○年代的老同事,兩人曾在ITT共事五年,當時高錕服務於ITT的英國研究機構「標準通訊實驗室」,而李信麟則親身見證了高錕六○年代的發現,落實在八○年代海底光纖電纜架設的重大成果。
李信麟說,ITT對高錕的研究很支持,利用他所研究的光纖傳播,取代銅線,決定架設從美國到亞洲的數千英里海底光纖電纜,這是大工程,但也因為計畫成功,讓ITT迅速躋身全世界前二十大通訊公司。他回憶,當時有人建議用衛星做主要通訊傳送,取代海底光纖計畫,但高錕的研究讓ITT決定孤注一擲。
在此之前,ITT先是找上康寧仔細驗證高錕的理論。基於高錕的理論,康寧與高錕的團隊不斷將光纖進行純化,使光纖遠距傳輸成為可能,也讓康寧做了玻璃光纖改良,應用到工業上。「現在的傳輸速度已是八○年代的一千倍以上了,追根究柢,正因為高錕而改變了一切,這貢獻實在太大了。」有矽谷華裔創業界光纖教父之稱的龔行憲如此評論。
回頭來看,這是讓光纖傳播從想像到實體量化的重要關鍵,這場驗證,理應能讓高錕聲名大譟,但在康寧總部成堆的歷史檔案裡努力翻查,卻只有簡短地用兩頁篇幅,描述高錕發表的論文。若非諾貝爾獎,高錕與網路時代的連結,可能像電纜裡的微弱訊號,隨著時間拉長而消散。
改善人類生活是惟一的目標
只是,高錕一向不是喜歡凸顯自我的人。在陳力俊的口中,高錕是位溫文儒雅的紳士,「他對事情很堅持,但從來不會給人難堪。」他回憶,當高錕看到有問題的研究報告時,他多半都會有這樣的開場白:「你的想法很好,但是如果可以調整一下的話,會更有價值。」而在工研院審議委員會裡面,即使是重要性較低、能見度不高的計畫,他也會認真提出看法。
在龔行憲的口中:「高錕影響的不是一個人、一家公司,而是整體工業。若沒有光纖通訊,網路、通訊公司都不會存在。」...
《今周刊》669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台灣人的賺錢夢VS.胡錦濤的盤算/MOU的威力
◎焦點新聞:南山幕後》專訪新買主博智金融談資金疑雲/「若有中資,50億捐AIG!」
◎特別企畫:八成上班族想創業/陸客、團購、宅經濟、個性化商品 創業最夯4趨勢
◎話題人物:創造數兆市值的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獎新科得主/高錕 網路時代的幕後英雄 ◎焦點新聞:對內:發獎金安撫人心 對外:降價穩住訂單/回鍋百日 張忠謀大動作整治台積電
◎封面故事:解讀篇》台灣人炒股寶典的另一面/簽MOU 胡錦濤打什麼算盤?
◎特別企畫:抓住宅經濟商機 創新網路總代理模式/「男人不簡單」單月獲利50萬元
◎個人理財:澳洲升息效應》全球通膨疑慮VS.景氣回溫/明年投資行情走勢將大起大落
◎高科技:美、日大廠搶著合作的品牌遊戲開發商/樂陞用「李安模式」打造遊戲王國
◎美國商業周刊:從英、美到日本 富裕國家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失落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