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第四次江陳會即將簽署MOU(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的前夕,傳出博智金融與香港中策集團以二十一‧五億美元取得南山人壽九七‧五七%股權,這項購併案預示了中資大舉入台的前奏與方法;正在談判的MOU相形之下,很可能變成台灣金融的緊箍咒,更糟糕的是,南山人壽還可能成為一隻金融的屠城木馬。
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七十三條,中國直接或間接持有三○%股分才算是中資。壽險業並非「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所核准的項目,南山人壽賣給港資,金管會主委陳髗表示,他不敢說完全沒有中資背景,經濟部長施顏祥則說等資料送來時仔細審查。雖然財經單位強調會注意是否有中資,但整起交易在國外進行,錢都是在國外,沒有經過台灣,政府要怎麼查?
中資雙重使命/在商言商、在商言政
首先,中資絕對不是一般的資金;中資入台一定會配合中共的對台政策,這一套中共已經在香港用過,沒有理由不用在台灣的身上。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在回憶錄中表示,中方在九七回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拖住英資、穩定華資、爭取外資、團結僑資、台資,壯大中資。」以此來保證香港回歸及其穩定。最近,中國旅行社董事長張學武亦曾表示:「在港中資企業的員工,要牢記『在商言商、在商言政』的雙重使命。要積極參與香港的各種社會事務,為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做出貢獻。」
為了接收及控制香港,中國政府在各方面都動員起來,積極部署中資企業,在貿易、航運、金融、地產、旅遊等領域介入香港經濟活動。到二○○九年六月,四十二支恒生指數成份股,中資股占一半有二十一支,占指數比重五六‧七八%。中資公司(集團)主要仍是以「資產經營」的理念來運作,而為了增加在香港市場上的競爭力,部分中資公司(集團)已開始透過橫向合作、重組、合併、注資、收購、分拆上市等,來加強集團的實力。
在經濟上,根據香港珠海書院商學院講師簡澤源的研究,香港中資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是其企業監督機制,亦即這些企業的「頂頭上司」,包括中央政府、省市等地方的監管,以至於這些企業的內部監管者,如領導人、董事會等,均沒有建立及落實良好的監督機制,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已經產生了不良的負面影響。就短期而言,廣信事件及粵海企業債務危機,充分說明了其對中港經濟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