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托中心不該是放置老人的「倉庫」,選擇照顧機構有哪些必備須知?
爸媽年紀大了,該住在哪裡養老?安養院?搬到鄉下?還是與兒女同住?
其實,根據研究指出,最適合養老的場所是「在地安養」,老人家留在原本最熟悉的地方,比方自己的家,若是換到陌生的環境居住,反而會加速衰老。
近幾年,先進國家美、英、日等高齡者照顧趨勢已從傳統的「封閉與社區隔離」、「大規模」、「集體化」,轉變為「開放與社區結合」、「小規模」、「單元化」或「居家化」。「換句話說,絕不是把老人家『趕』到郊外離群索居,而是愈接近人群愈好,並且能擁有自主的生活,」台北市關渡醫院身心科主任劉弘仁概括指出。
老年最怕孤單寂寞。劉弘仁醫師在門診接觸過很多長輩,整天關在屋子裡和外傭在一起,根本講不到幾句話;即使被送進養老機構,也是悶悶不樂,「80%的老人都不快樂,不是把長輩『擺』在一個空間裡就好,」他語重心長提醒。
老年父母不是「植物」
好的老人照顧模式應該具有支持和療癒效果,既能延遲退化,又能促進健康。然而,一般老人照顧遭到最多詬病,就是把長輩當成「植物」對待。美國曾做過研究,許多入住安養機構的老人在住進去3個月過世的比例很高,「了無生趣的居住環境」是關鍵因素。
「養老機構應該像一個『家』,而不是放置老人的『倉庫』,」老年醫學專家湯瑪士醫師(Dr. Bill Thomas)大聲呼籲,他一手創辦了全美知名的「新伊甸園養老院」連鎖組織,並引進各種動物、植物、園藝等輔助療法,提升老年人心靈層次,甚受老人家喜愛。
老年人口增加,照顧需求愈來愈迫切。在台灣,老人照顧機構水準參差不齊,提供的服務項目差異也很大。歸咎原因,有的安養機構隸屬各縣市社會局管轄,有的又歸屬衛生局,管理標準不一,適用法源不同,「安養」、「養護」、「護理」、「日照」、「長照」、「日托」名稱混淆紊亂,一般民眾難以判斷優劣。
此外,入住費用也是一個門檻,對一個普通家庭而言,每月動輒三、五萬元的開銷是一筆不輕的負擔;某些照顧機構為了競爭,削減成本與縮編人手,降低服務品質,甚至發生照顧員虐待老人事件。
在地安養最適合
台東是一個典型高齡化程度較嚴重的地區。台東基督教醫院募款集資成立的「迦南銀髮生活福祉中心」,2008年底開張後還不到1年,2樓的護理之家入住率即已達到100%。東基院長呂信雄表示,迦南銀髮中心是一個小而精緻、多功能的社區型機構,包括老人護理、養護、日照、社區學院、老人大學,鼓勵在地長輩共同參與。
老年人並非個個都是疾病纏身,前東基神經內科醫師、社區健康促進委員會召集人詹弘廷根據臨床經驗指出,九成以上的老人仍有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除非萬不得已,譬如有重大疾病、嚴重失智、失能,家人實在無力照顧,他們才建議送入照顧機構。
921地震之後,由於很多身心受創老人需要安頓,台灣仿效日本阪神地震經驗,由埔里基督教醫院率先發展出社區型的老人日托站。優點是,可利用諸多閒置公共空間及少量經費,由在地人來照顧在地長輩,已被證明是一個經濟實惠的老年照顧模式。目前,在全台灣已有超過1,000個老人日托站及關懷據點。
關渡醫院身心科劉弘仁主任十分肯定日托站的功能,對於日常生活可以自理的長輩,鼓勵儘量參加日托站或關懷據點,可以達到「在地老化、成功老化、活躍老化」目的。(各縣市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可上內政部社會司網站查詢:http://sowf.moi.gov.tw/care/index.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