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命遇見難題,人就動身尋求解答。在大航海時代讓水手恐慌的「壞血症」,直到一九二○年代發現維生素,才瞭解是一種維生素C缺乏症;而在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成為致命殺手的當代,科學家們亦前仆後繼地叩問健康之道。十八年前,因為先生意外被診斷出罹患肝癌,陳月卿也踏上解謎之路,雖然不是醫生也並非營養學家,但秉持著新聞人探索真相的熱情,這一起步,也觸動了環環相扣的健康鏈結。
「我很幸運,第一把鑰匙就是對的,一開始關心怎麼吃?接著好奇農作怎麼種、豬怎麼養?進而關注土壤及環境……,一步一步去鬆開生命的結,到最後發現人該理解自己在自然中的順位。」陳月卿捧著一疊探討癌症與維生素B17的研究報告,興奮地分享最新的醫學資訊,努力將艱澀的專有名詞與複雜的人體運作系統,轉譯為可在日常實踐的生活步驟;像是要推廣吃「全食物」的觀念,便要抽絲剝繭地釐清果皮、果肉與籽富含的不同營養,再化繁為簡,將枯燥但救命的知識,打成一杯滑順可口的精力湯,滋補家人的身。「一顆蘋果就包括了三八五種植化物,削皮去籽的話,將會削去多少上天的仁慈呢?」
關乎「食物與健康」的實驗、圖表、數據,她信手拈來,持續這則從一個「家」開始,擴及親友、社會的追蹤報導。
養生or口欲?
每次煮全穀飯,另一半就會默默地去蒸兩個白饅頭,作為無聲的抗議。
(攝影/黃念謹)
陳月卿歸納出六大飲食守則:一、吃食物,不要吃食品;二、少油少鹽少糖、不炸不烤不煎;三、多吃素食;四、吃部分生食,補充酵素;五、吃全食物;六、一定要吃早餐。
她借用營養學權威柯林.坎貝爾的老鼠實驗,解釋癌症與肉食的關聯性,「兩組身上帶有黃麴毒素的老鼠,每天分別餵食5%及20%的酪蛋白(動物性蛋白質),結果前者沒事,後者皆引發肝癌。」這個出身酪農家庭的學者,經歷二十六年漫長的實驗研究之後,變成「草食者」,給了陳月卿很大的啟示。
「我以前很愛吃炸物,東西炸過真的很香,讓人難以抗拒,可是東西經過炸烤或加工醃製,每項都加重肝臟的負擔,我就從戒掉炸物開始。」先生罹癌之後,她毅然改變飲食習慣,大幅提高蔬果的比例,盡量吃素,並全心投入生機飲食的領域;從此,每天早餐就是一杯精力湯,白飯也改成五穀飯。
說戒就戒。陳月卿回憶,當年丈夫的人生剛經歷重大的關口,嗜肉的口腹之欲,不捨也要捨,但唯獨有一樣難改,那就是味覺對於白飯的眷戀。她發現每次煮全穀飯,另一半就會默默地去蒸兩個白饅頭,作為無聲的抗議。他實在吃不慣。「我家的飯色豐富,包括了糙米、小米、蕎麥、燕麥、黑糯米、埃及豆、薏仁等各式穀類,吃久了,箇中滋味遠勝白米飯,現在讓我吃白飯的話,反而食之無味。」
營養與幸福
想盡辦法把五穀雜糧變身山珍海味。
口感需要時間適應,但用心準備的餐點,如果讓人吃不下去,再苦口婆心也沒用。後來,陳月卿又期盼家人吃「全食物」,蘋果、地瓜等蔬果最好連皮吃下,以攝取其中的膳食纖維和植物營養素。說到這,她頓了兩秒,笑說:「可是連皮吃,真的不好吃,覺得自己像豬。」於是,她想到了精力湯的調製方法,只要和在一起打成汁或粥,就能讓家人將避之唯恐不及的食物吃下肚。
「我將番薯連皮蒸熟切塊,加上五穀飯和熱水,不到三分鐘,就打出了一鍋番薯五穀粥,嘿嘿,這下不用勉強,全家都吃得很高興。」孩子們不吃的青椒,可以隱在鳳梨的香氣裡;堅硬的蘋果籽,也入了「湯」。她永遠記得在某個寒流過境的早晨,一聽到「吃早餐」,家人原本以為又是一杯冷冷的蔬果汁,結果一上餐桌,發現是一壺熱騰騰的現磨豆漿,眼神瞬間明亮起來,紛紛脫口說出:「好幸福喔!」那一刻,真是滿滿的成就感。
不過,要說服家人遵循這套生機飲食,自己得先當榜樣,除了熟悉食材的屬性,也得費心溝通。「我先生開刀十年後回診,醫生恭喜他痊癒了,當天他興高采烈地嚷著:『終於又可以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了。』」陳月卿沒多說,心想既然「近廟輕神」,那就讓證據說話,她再度把柯林.坎貝爾的理論研讀了一遍,畫線、找重點、提數據,持續說之以理,終於讓他打消「俗」念。
「現在他不用我說,完全心悅誠服。有天他吃了一口白菜,突然說:『嗯,這白菜沒加什麼調味料,怎麼滋味如此甜?』唉呀,我高興到眼淚差點掉下來,他終於領悟到菜根香。」讓她更感欣慰的是,味覺敏銳、口味變淡,也象徵著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