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一條牛都搞不定,人民憑什麼相信馬政府保證大陸農產品不會進口?」這是多數民進黨縣市長候選人的一致砲火。美國帶骨牛肉進口問題引起政治風暴,直接衝擊國民黨年底縣市長選情。
民進黨從ECFA的單項攻擊,加入美國牛形成雙選戰策略,並輔以公民投票,成為一個完整的戰鬥隊形。已經穩定領先的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優勢持續擴大;有機會光復的宜蘭縣,情勢看好;彰化、南投等還處於小幅落後的農業縣,差距拉近;若包括藍營分裂的新竹、花蓮等縣,國民黨要過半,警報大響。
美國牛事件發生,謝長廷喊出民進黨要當選「七席」縣市長,游錫加碼到「八席」,或許是激勵黨內士氣成分居多。但是在距離投票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牛繼續延燒,難保不會燎原。
自由選擇?邏輯荒謬!
政府自我矮化,損及人民
事實上,美國牛議題原有理性討論的空間,但是馬政府的危機處理,卻是漏洞百出。從馬英九到內閣官員,幾乎每出一言,立即成為輿論撻伐的焦點,讓綠營凝聚向心力,更認為馬政府的談判策略有問題,以致讓人民對未來兩岸談判更不具信心。
牛肉事件之所以成為綠營選情加分的養分,是政府官員無法解釋真正的關鍵何在,造成藍、綠都圍剿的話題。尤其藍營立委及媒體的攻擊力道猛烈,綠營則是打蛇隨棍,對馬政府的說法,一一反駁或戳破說詞,加速國民黨的執政危機。
問題一開始時,衛生署長楊志良還在狀況外,先表示可接受帶骨牛肉,但不贊同絞肉與內臟進口,後來清楚協商內容之後,才告知進口的項目已包括絞肉及內臟。這是第一個讓外界質疑的地方,因為連署長都不清楚進口的內容,那麼政策的主導者顯然另有其人。
第二,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立法院審核預算時就通過決議,對於進口美國牛肉之前,要先向國會報告,獲得同意後才可以進口。但是政黨輪替之後,馬政府跳過國會,沒有報告在先,事後也遲未有彌補動作,造成行政單位對抗立法單位,使得馬氏「新威權主義」的批判聲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