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呼籲沿海嚴重下陷地區應採用土地重劃、適地適作的非工程手段,以一勞永逸解決水患,但多年來始終只聞樓梯響。
行政院今年通過預算的「嚴重地層下陷區排水環境改善示範區」計畫,選定嘉義東石、新塭和雲林宜梧3個示範區,似乎有了新的進展,莫拉克災後,屏東林邊也可望列入。究竟實際內容為何?一起來看看。
2004年與2032年淹水模擬圖(圖/台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
翻開地圖,嘉義沿海地區從北港溪以南到八掌溪以北,東起台19 線、西至海岸線,共250平方公里(2萬5,000公頃),是整個嘉義計畫範圍。其中在台17線以西土地約佔3 成,全部低於「平均高潮位」,也就是每天只要一漲潮,若無海堤保護,這些地區大半是汪洋一片。
由於全區面積廣闊,負責規劃的「台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發教育基金會」選擇了「東石」和「新塭」兩個示範區,以便做土地的實測規劃和居民的溝通協商。
水環科技基金會研究員游進裕以「東石示範區」為例說明,此區的面積1,000公頃,包括塭港、型厝等8個村子,居民約1萬1,000人,西濱公路和台17線貫穿其間,原本的土地利用有農耕地、魚塭、聚落、墳墓等。
他們提出的「與自然共存」模式,不同於傳統以堤防、抽水站來圍堵洪水,而是以增加蓄洪空間,部份低窪地區不再從事生產,還給自然復育來疏導洪水,並因應環境做部分的產業調整。
具體作法是將示範區的土地依地勢高低分為4類,依次為「陸域生活區」、「緩衝性潛淹區」、「變動性蓄淹區」,以及「經常性浸淹區」。
與自然共生
游進裕解釋,地勢最低、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經常浸淹區」,將規劃做大型人工湖,洪水來時可供蓄洪;其次的「變動性蓄淹區」,是廣義的淹水區,淹水程度依雨量不同而變動,此區通常會劃在經常浸淹區周邊,以濕地公園的型態存在;從縱剖面看,濕地公園像隻大碗,中間包著小碗──人工湖,這樣,洪水來時蓄存的水經過溼地自然淨化,即成為可使用的地面水,提供養殖和農業使用。此區還有一部份規劃為新興的「生態養殖專用區」,就是把地勢低窪的魚塭轉型為不怕淹水的養殖法,如養文蛤或龍鬚菜等水生植物。
第3類「緩衝潛淹區」,是做為停抽地下水後幾年間仍會緩慢地層下陷的緩衝帶,淹水機率雖然較第2類低,但遇到大雨還是會淹,這類區域將做社區公園、休閒產業等低度利用,農作、養殖則也以能「與水共生」者為優先;第4類地勢最高的「陸域生活區」,則用來興建住宅、道路、機關學校公共設施等,也包括高經濟價值的養殖和農業區。
為了不再抽取地下水,洪水期間蓄存的水量,將作養殖用水,而最大蓄水量就成為養殖區面積的規劃上限,這便是所謂的「依循環境承載力的資源利用」。
2004年與2032年淹水模擬圖(圖/台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
土地經過這樣大筆一劃,該區原佔22%的公有土地,必須提高到32%(約100公頃),才能提供人工湖、蓄淹濕地、公共設施等用地。因此某些漁民必須縮減漁塭面積,某些居民則必須讓出土地。另一方面,透過土地重劃,也會有新規劃並填高的商業區和住宅區出現,土地價值大幅增加,政府可以透過土地交換機制或補償金來取得公有地,並保全居民既有的合法權利。
「居民即使要搬遷,因為生活圈其實沒有太大改變,阻力並不大,」游進裕說。至於私人產業轉型為風險低的養殖方式、或者還給自然的復育地,將來也可以發展休閒、生態教育等新產業,有些居民接受度高,當然也有擔憂、不願改變者,還需要成功案例來引導。
淹水模擬,有圖為證
「我們用4 個時間點,做出3種情境的模擬。」游進裕解釋,第一個時間點以2004年規劃時做「現況年」,其次分別為2013、2019、2032年,以目前地層下陷速率和氣候變遷因素下,在3種情境──什麼都不做、用傳統工程手段、用「與自然共生」新方案──下,各會有怎樣的淹水情況(參見附圖)。他們以公式推算淹水區域,以傳統治水方式為例,淹水面積會從現況年的4,500公頃,大幅擴展到2032年的1萬 2,000公頃。
研究人員把各種情境的淹水圖套在google的空照圖上,讓居民一目了然,還可以在大地圖上得知自己農田、魚塭或住家的「未來命運」,因此溝通起來並不困難。經過一年多的互動討論,居民基本上都已認同這種「與自然共生」的治水和復育模式。
估計東石示範區包括填土造鎮、公共設施、水患治理、產業調整、水土環境復育等,約需費時4~5年,總經費初估新台幣33億元,若嘉義沿海全區250平方公里都依此原則改造,經費約160億元。
嘉義沿海示範區計畫主持人、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表示,嘉義沿海養殖業一年約創造40億元產值,但政府近年來投入此地的整治經費已達250億元,相較於160億元可徹底解決地層下陷、水患沈痾,還可以達成改善生活、增加土地價值、創新產業等多方面功能,何者能有效解決問題?已不言而喻。
《莊子》有一則故事說,美人麗姬嫁給晉獻公的時候,傷心落淚得濕透衣裳,但她在晉國住了一段日子後,發現當地的生活環境比原鄉舒適優越多了,心裡不禁好笑,早知如此,當初離鄉時何必那麼悲傷呢?
同樣的,對飽受淹水之苦的西南沿海低窪地區居民來說,若政府真能提供了一塊環境安全無虞、兼具良好生活機能的土地,那又何樂不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