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營養滿點、IQ滿分的飲食關鍵
0~3歲是大腦神經發育黃金期,孩子的腦力發展與營養攝取息息相關,在此階段爹地媽咪若能提供小寶貝均衡飲食、留心幫助神經成長的營養攝取,再配合後天的教養與學習,培養出營養滿點、IQ滿分的活力寶貝絕不成問題!
營養是幼兒神經生長的原料
孩子要在零到三歲整個神經結構才慢慢成熟穩定,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神經專科郭雲鼎主任表示,這時期是大腦發育很重要的階段,在零到三歲神經結構發展期如果沒有辦法獲得很好的原料去成長,神經就會受損,因此早期的營養非常重要,一旦缺乏(譬如挑食),將影響幼兒的認知與學習。
而神經系統中的髓鞘與突觸是大腦訊息傳導的重要物質,關係到學習認知的能力。若將神經比喻為一個傳導訊號、傳電的組織器官,髓鞘就像是絕緣體,是包覆訊息傳導的電線,如果髓鞘功能受損,就像傳電時發生漏電,燈就不會亮,大腦也無法接收訊息。
而隨著個體的成長,神經也會慢慢地變長,中間的聯繫需要靠突觸來做連結,這
對於孩子的學習非常重要!
郭主任表示,營養素中磷脂質(omega3,屬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對髓鞘與突觸發育特別重要,因為它是腦中神經組成的脂質主要來源,多存在深海魚類中,所以才會有「多吃魚變聰明」的觀念。
神經系統發展關鍵營養素哪裡有?
國泰綜合醫院楊蕙萍營養師建議從下列的食物中獲取神經發展的關鍵營養素:
必須脂肪酸中的亞麻油酸、α次亞麻油酸:
這兩種必須脂肪酸都含有磷脂質,而磷脂質是腦中神經組成的脂質主要來源。
亞麻油酸(omega6):在植物油中比例高,肉類的豬肉、牛肉和母乳也都有。
α次亞麻油酸:屬於omega 3的前驅物,可轉換EPA、DHA(存在於魚油中),
深綠色蔬菜、植物油、亞麻籽都有。
深海魚也是磷脂質來源,楊蕙萍營養師建議1~3歲的小朋友一星期吃2~3次的深海魚,像鱈魚、鮭魚、秋刀魚,每次的量大約是一兩,可以選擇來源確定、非污染海域的魚種,或是輪流吃不同的魚肉。她不建議直接給小孩子補充魚油,因為魚油是直接純化的EPA、DHA,用量上要小心,否則容易影響凝血功能,造成血液不易凝結的危險。
維生素B群中的B1、B3(菸鹼酸)、B6:
維生素B1
與神經組織生長維持有關,如果缺乏會造成神經失調、心智混亂、整體生長遲緩,1~3歲的小朋友建議應從食物中攝取0.5~0.6毫克。
這裡吃得到:豬肉、牛肉、火腿、肝臟、起司、優格、米飯、全穀類(例如:糙米、燕麥、全麥麵包等)、深綠色蔬菜。
維生素B3(菸鹼酸)
幫助神經系統功能維持、能量代謝。如果不足量也會造成心智混亂。
1~3歲的小朋友建議應從食物中攝取7~8毫克。
這裡吃得到:同上述B1來源,差別在於B3在馬鈴薯及所有肉類都攝取得到,不限於豬牛,魚肉、雞肉等肉類也都有維生素B3。
維生素B6
協助神經、免疫系統脂肪合成。缺乏的話會造成抽搐、痙攣、沮喪。
1~3歲的小朋友一天建議0.5毫克。
這裡吃得到:燕麥、麵包、酪梨、香蕉、蕃茄、新鮮梅子、馬鈴薯、雞肉、豬肉、肝臟、牛奶、綠色蔬菜。
維生素D
影響神經活性,促進鈣質吸收,但是過量反而會造成幼兒心智遲滯,衛生署建議1歲~50歲每天5微克即可,也就是240cc的牛奶一天不超過兩杯為宜。(5微克=200IU,240cc的牛奶正好為100IU。註:IU為國際單位。)
礦物質中的鐵、鈣、碘、銅
鐵
缺乏會造成心智障礙、發展遲緩及貧血,1~3歲的小朋友一天建議10毫克。
這裡吃得到:豬肝、紅肉、乾豆、菠菜、加鐵麥片。
鈣
不足會導致神經活性、肌肉發育不良,1~3歲的小朋友一天建議500毫克。
這裡吃得到:牛奶、加鈣穀類、米飯、青花椰菜、芥藍。
碘
和甲狀腺功能相關,缺乏的話會引起呆小症,影響生長及聽力。一般海帶、藻類皆有,食鹽中也有添加。
銅
參與人體的生長、腦部發育、免疫功能提升的微量元素,因為人體需要少,所以很少缺乏,一旦不足會使生長遲滯,一般在全穀類、堅果、海鮮中都有。
吃多吃貴無益 新鮮烹調最重要
儘管家長想給孩子關鍵營養素多一點,但人體會自動排除掉多餘的營養素,像是B群等水溶性維生素,會隨著尿液排掉,像鋅、銅、硒等微量元素吃太多也會中毒,所以多吃不一定能夠促進生長,而是要能夠在孩子需要的範圍內給予。
孩子還在成長中,營養的吸收也需要各個器官的成熟度配合,早期小孩子的胰臟還沒有成熟,無法製造足夠的酵素分解全脂類食物,所以在早期建議小孩子攝取食物中的植物油、魚油這些不飽和脂肪酸,才能有來分解食物,消化成人體所需的營養素,現在很多家長用大骨熬湯添加在稀飯裡面,但其實這些飽和脂肪酸小孩子沒辦法吸收。
很多家長認為魚油對小孩子的腦很好,就一天照三餐吃,如此反而揠苗助長得到反效果,其實像魚油(omage3脂肪酸)這類的不飽和脂肪酸,平常吃魚就夠了,如果飲食不足才需要特別去補充,選擇昂貴的食材像魚翅也未必有益,挑新鮮的魚來蒸、煎、煮是最好的,拌在稀飯裡煮成糊狀,也能保留魚油和魚肉蛋白的營養。
現代社會飲食愈來愈精緻化,卻把食物中的雜質都去掉了,反而造成孩子營養素攝取不足,有些小孩子不敢吃魚肉、青菜,家長變成要加強調味,加很多鹽巴去腥味卻變得不健康、熬了湯之後去掉雜質也去掉營養,家長在烹調上應該要盡量少加調味料,保持食物原味。
訓練咀嚼可強化腦力、避免挑食
為了適應忙碌、沒有時間烹調的現代父母,現在的罐裝副食品像蔬菜泥、肉泥都有額外添加孩子神經成長所需的營養素,米粉、麥粉等副食品也會直接添加在牛奶中,小朋友都直接吃罐頭泥、喝牛奶。不過,郭主任提醒家長,這都是暫時性的補充營養,若長期持續下去將沒辦法訓練孩子的咀嚼能力,以後孩子真的吃到食物的時候可能會拒絕、不喜歡吃,對他不熟悉的食物就不會去碰,其實咀嚼本身就是能幫助腦力、感覺統合的訓練,而構音、講話會牽動肌肉、舌頭的功能,應該在添加副食品時就讓寶寶慢慢訓練、培養咀嚼食物的習慣。
均衡飲食 掌握大腦發育黃金期
由於孩子的成長是持續性的,六大營養素都是生長的原料,因此在孩子零到三歲神經結構穩定期,家長如何讓營養素可以均衡分散在孩子的飲食裡,讓孩子能習慣去攝取多種營養變成一個重要的課題,郭主任指出,不是要強調給寶寶吃什麼最好,而是要有均衡飲食的觀念,像習慣速食的寶寶,綠色蔬菜、紅蘿蔔等營養素無法攝取足夠,就需要額外添加來補強。
因此,兒童副食品的添加盡量不要以單一食物為主,使寶寶沒辦法去攝取魚類蛋白、海產貝殼類的微量元素、紅蘿蔔中的維他命B群等營養素,最後孩子該補充的營養成分反而不夠。
「從前沒有添加營養素的概念,也有像愛因斯坦這麼聰明的人!」郭主任強調,現在的家長沒有很多時間去處理食物,也把孩子飲食的權利剝奪了,只好在牛奶或副食品上多添加營養,或者補充維他命、魚油等保健食品來幫助生長,但楊蕙萍營養師叮嚀,食物選擇應多樣性,即使是同類營養素也要從不同食物來源中來攝取,均衡飲食才是吃出健康聰明的關鍵!
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神經專科主任 郭雲鼎 國泰綜合醫院營養師 楊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