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芬與她的先生都是大學教授,兩個孩子都還在國中就讀,看來是從不需擔憂經濟狀況的高收入家庭,但想到十年後學生人數愈來愈少,自己和先生的飯碗可能不保,又必須負擔兒女的大學教育費用,劉芬感到憂心忡忡。聽聞政府預備開放陸生來台就讀,讓劉芬又燃起一線希望,祇求自己不會因為學校倒閉失業就好。
教育體系大轉型 政策難留好人才
(圖片提供/新新聞)
台灣步向少子化社會,未來的教育體系勢必得面臨轉型,首當其衝的就是目前已捉襟見肘的高等教育招生。教育部在十一月十七日公布採認大陸共四十一所大學學歷,溯及既往的時間點是民國八十六年十月之後,並承諾開放總額二%陸生來台就讀名額。
國內公私立大學對此的反應截然不同,公立大學最多表示樂觀其成,也有學校信心滿滿地期許「教出大陸的領導人」;至於私立大學,特別是經過「七分上大學」事件,聲譽搖搖欲墜的後段班私立大學,普遍認為開放人數仍然太少,不足以填補台灣過剩的高等教育名額,呼籲政府放寬限制,不然「未來大學招生將成為一場災難」。
這兩種論點都有盲點,也都嫌太過樂觀,全面開放陸生,真的能挽救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嗎?
礙於政治因素的難以解決,政府對來台陸生祭出「三限六不」--限校、限量、限域;不加分、不影響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可考照,希望能暫時平撫國內的反對聲浪。
但「三限六不」限制了陸生,也限制了開放陸生來台的利基,比之國外,台灣缺少技術、投資移民,出外留學的人多、來台留學的人少,自然難以留住人才,若此時嘴上歡迎優秀陸生來台,手裡卻在不斷的構築圍牆,如何吸引人才,怎麼可能教出對岸的領導人?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楊景堯舉香港做例子,他指出,香港的大學招收陸生起於一九九八年,起初由賽馬會提供大學招收陸生的資金,香港政府由不過問,到二○○四年才與大陸簽訂承認學歷的備忘錄。發展至今,平均每年高校招生約一萬五千名學生,由一九九八年規定不超過總額的四%,到二○○六年已經放鬆到一○%,未來預計可望達到二二%。
特別是,近幾年大陸學生到港就讀已經形成一股熱潮,從二○○四年開始,連續三年,香港科技大學都網羅了北京考區高考的文理組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