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到很多企業去演講創意的題目,講完之後,很多時候那些高階主管都會問我:現在這些年輕人,雖然是很有創意,但是很難管理,該怎麼辦?
當然,我都會很熱情的給予建議。但他們都會露出那種莫測高深的學長笑容(你以後就懂了),然後搖著頭離開。相信他們一定沒有聽進去我說的話。
創意難以框架管理
所以,當我今天在聽Dan Pink的線上演講時,我忍不住露出了同樣的微笑。這場演講說的是新時代企業的管理。
讓我們先從六十四年前的蠟燭實驗開始吧。Duncker教授在一九四五年設計了一個實驗,想要證明人們的刻板印象對於解決問題的影響。這個挑戰如同那張圖一樣,學生們拿到了一支蠟燭,一些火柴,一盒圖釘,被告知要設法讓這支蠟燭固定在牆上,並且點燃之後融化的蠟不會滴到地板上或是桌上。
嗯嗯,你先想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然後假設你是老闆,你覺得你要如何提升員工解決這個問題的效率?非常合理的想法應該是給予獎賞對吧?
幾乎近代商業行為的整個規範都是這樣的。解決任務給予獎金,給予分紅,給予金錢的收益。聽起來很合理,實際上每家公司也都是這樣執行的。但,這樣的金錢獎勵制度真的適合現代的情況嗎?
好啦,話題轉回到這個一九四五年的實驗。這個實驗的正確解法通常在幾分鐘之後人們就可以找到。
正確的答案是,把那個裝著圖釘的盒子拿來當作固定用的燭台釘在牆壁上,把蠟燭放在裡面,點燃之後蠟也不會滴落到地面或是桌上。這個實驗的挑戰之處在於參與實驗者必須要跳脫傳統的限制,把裝圖釘的盒子當作一個可以自由使用的工具,而不僅是拿來裝圖釘的容器。
同一個蠟燭實驗,十七年後,也就是一九六二年時,普林斯頓大學的Sam Glucksberg教授決定用對照組來重做一次。同樣的條件,兩組不同的學生,他們聽到的規則說明,惟一的差異是在於,一組聽到的是「各位,請你們做這個實驗目的是要建立一個速度的標準,看看人們大致需要花多少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
效率易落入死胡同
另一組聽到的則是,「各位,這個問題要請你們設法解決,如果你們今天解決這個問題的速度是今天所有參與者的前二五%的話,你就可以獲得二十美元的獎金。」
這個實驗的結果呢?
Sam Glucksberg做的這個跟社會學、心理學相關的實驗得到了一個相當微妙的結果。它跟我們的商業管理模式相違背,也跟我們的直覺相違背。效率如果夠高可獲得獎賞的那一組,平均要比其他組的表現慢上三.五分鐘。
目前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專精於決策過程和行為經濟學的Dan Ariely(也是《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書的作者)在不久前也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類似的實驗結果。他在印度和麻省理工學院,都做了一系列的測試,針對受測者執行一連串的挑戰,包括了記憶遊戲、拼圖挑戰等等,並且分別針對這些與測者提供大、中、小三個不同等級的獎勵。在印度,小獎勵大概是五毛美元,約莫等於印度鄉村一天的工資,中等獎勵則是五美元,大約是兩周的工資,而大獎勵則是五十美元,等於印度農村五個月的工資。
猜猜看這次的結果吧!下周專欄會告訴你答案,或者你也可以上網去找找看答案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