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需要一種理想性高的賭徒精神,押對寶就能有賺頭,不然就是認賠。很多導演拍電影不但沒有賺,還把自己的身家財產也賠進去,但我不是,因為保守的同時,要更有效率做事!
戴立忍認為拍電影需要一種理想性高的賭徒精神,押對寶就能有賺頭,不然就是認賠。
雖然當初為了拍《不能沒有你》,負債近2百萬,但我一直都有做最保守估計,一開始就設定目標與投資報酬率,所以會把傷害減到最低,控制在自己可以承擔的範圍。
要精準地控制成本,因為每一分錢都很重要!這是我初次執導劇情長片《台北晚九朝五》時向香港團隊學到的。因為香港電影是一種極度的商業電影操作,他們的電影拍攝模式是「製片制」。基本上導演跟製片是互相衝突的,因為導演是要盡情發揮,但製片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預算與時程的控管,得控制成本,因為每一天拍片的場景、演員等等,都要花錢!這讓我跳脫出以前導演專注創作的性格,能更商業地去操作一部片,更謹慎地花每一分錢,並且花最少的錢,讓每一分錢都發揮最大功能,讓一元不只是一元的價值,而是要做到大於一的功能!
雖然拍完《台北晚九朝五》之後,有申請到1000萬元輔導金,籌拍《射距2300米》,但在製作預算過大、各方資源不足下,不得不放棄,甚至得賠給國家170萬元,讓我不得不接演電視劇《白色巨塔》,回到演員身分去賺錢,然後好還錢。雖然那是一段痛苦的經驗與過程,但也讓我更堅定要學會運用有限資源,去做有限資源的事,而不是一味地依導演習性不斷擴充,要顧及製片的商業考量與成本估算,才不會傷太重。
電影很微妙,一樣的故事內容與劇情,卻會根據被執行的方式與程度,呈現不同的結果。像《不能沒有你》我選擇用黑白來說故事,是考慮很久的結果,一方面是因為資金有限,我手頭上只有400萬元資金,所以用黑白膠片比較省錢,但另一方面,我希望去除色彩的干擾,讓故事想講的事情可以更清楚外,也創造另一種話題。而起用素人,不但比較省錢,也更貼近劇中人的角色設定,事實證明,這很成功,而這些並不是偶然發生,而是經過我層層衡量與思考後的結果……
※理財周刊483期更多精采文章:
◎新聞放大鏡:聯發科大刀一揮,斬斷山寨機市場3G之路
◎寰宇財經:抓對時機!趕在人民幣升值前布局
◎封面故事:「雲端運算」讓網路比電腦更有價值
◎名人堂:賽門.古柏宣示:「台北我們來了!」
◎名人發聲:戴立忍:將每一分錢 發揮到最大
◎基金學堂:搞懂4條件 境外基金課稅免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