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我們盤中的食物無論外觀、口味都將跟現在相去不遠,但其實大有不同。
農業科學家指出,全球暖化改變了溫度、雨量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農場必須改變以因應。某些地區和某種類型的農場會受益,其他的則可能受害。科學家說,農夫需要改變數十年來只種植幾種作物的策略,使品種多樣化。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植物遺傳學家兼小麥培育學家鐘斯觀察到,二十世紀中葉以來,農場的經營徹底地均勻化。例如,在美國西北部,三種品種的小麥,就占所有小麥收成的六到七成。其他地區、其他農作物也有類似的比率。雖然均勻化使農田愈來愈大,容易生產大量作物,但卻難以面對暖化引起的變化。鐘斯和同仁認為,全球暖化將減少西方世界的農作物收成,提高食物成本,並造成許多發展中國家食物短缺。
不過,許多農業科學家相信會有解決的辦法。美國農業部植物生理學家濟斯卡正利用雜草基因,試圖培養出較能適應環境的農作物。「一般而言,雜草較能適應不同的環境,」他說:「我們能跨越品種,讓雜草的基因成為作物的特質之一。」他指出,當溫度超過攝氏三十二度左右,人工耕種的稻米就無法產生種子,但某些與稻米相似的雜草,卻能在低溫的清晨或夜晚產生種子。濟斯卡認為,這種特徵可以傳給稻米。
此外,科學家也開始改良祖先傳下來的作物品種。依照全球暖化的預測,未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增多。濟斯卡發現,在如此的條件下,有一種二十世紀初的小麥品種,比現代品種更能快速生長。鐘斯在這方面也有所研究,他的團隊將一八五○年代以來,曾生長在美國西北部的小麥試播在農田裏,目的在發現哪些品種較能適應暖化,或能減少肥料和農藥的需求。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家漢納,則利用現代基因轉移的方法,給與玉米適合於熱帶成長的特性。他的實驗室生產了這樣的玉米。「當溫度高過攝氏三十二度,種子的產量反而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八,」他說。雖然環保人士普遍反對基因改造,但漢納認為,基因的技術配合傳統的培育方法應當不會產生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