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退休老人,你是否還停留在這樣的刻板印象裡,直接把他們跟依賴、煩憂甚至是疾病畫上等號?匯豐銀行跟英國牛津大學高齡研究所合作的「未來退休報告」,在揭開這層誤會的面紗之後,直接宣告:高齡新世代已經來臨!
從2005年開始,每年進行調查、發布的「未來退休報告」,今年已經邁入第三年。執行調查的機構,在全球21個國家與地區,包括台灣在內,針對年齡界於40歲到79歲的2萬1千多位中、高齡人士進行訪談。研究的主要目標,是為了深入了解全球各地退休生活的真正面貌。
經濟:全球退休志工 創造數以萬計產值
「未來退休報告」打破的第一個迷思,就是退休老人沒有生產力、形同社會沈重負擔的這個錯誤認知。
根據調查結果,世界各地超過60歲的高齡者,曾經擔任過義工、分文未取從事社會服務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一,其中更有超過半數的人,每一星期都至少會花費半天以上的時間獻身公益。
光是從美國的例子來看,他們年過60歲的志工,平均每年總共投入36.7億個小時來從事義工活動,實際去算這個數據所代表的經濟效益,得出的結果是高達189億美元的產值,折合新台幣約為6千多億元,對社會帶來的貢獻相當可觀。
我們可能還會有一個順理成章的推論,認為在全球的調查中,社福體系愈發達的國家,退休老人擔任義工的比例,應該會比其他國家減少許多。這個推論看似言之成理,不過報告的結果卻正好相反。
根據調查結果,北歐國家的退休高齡者,擔任義工的風氣反而特別興盛,簡直可以說是一種全民運動。同樣的數據也反映在英國,英國人年紀愈大,從事公益活動的比例也愈高。
在完善的社會安全網絡庇護下,這些國家的退休老人們往往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把照顧自己跟家人的心力,轉移到其他人與事務上;相對來說,社福體系愈不完善的國家,人民必須自力救濟好求取溫飽,自然也比較沒有餘力去參與公益活動。
在亞洲地區,高齡退休者擔任義工的比例分布在20%到25%不等,可說是支撐社福體系的一大力量。注意到退休老人對於社會的貢獻實力,行政效率向來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新加坡政府,也決定大力推動「active ageing」(健康晚年)政策(香港甚至為此公開徵求中文譯名,最後由「樂樂頤年」雀屏中選),鼓勵非營利組織與這些高齡者攜手合作,為公益盡一份心力。
家庭:享受奉養? 其實給的比拿還多!
除了在社會上創造出為數可觀的經濟效益,「未來退休報告」打破的另外一個迷思,就是老人在退休之後,只需要躺在家裡的搖椅上,一邊翹著二郎腿看電視,一邊等著接受子女奉養的刻板印象。
根據報告的結果,在全球各地幾乎都浮現一個驚人的事實——其實,退休高齡者為家庭所付出的,往往比從子女手裡拿來的還要多。在過去半年以來,60到70歲的全球受訪者,曾經給予親友經濟援助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一,其中將近五成是給兒女,近二成是提供給孫子。
與歐美各國相較之下,我國與南韓、新加坡等國,提供親友們經濟上援助的比例更是明顯高出許多。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仔細回想,不論是在結婚、買房子或是贈與遺產等方面,亞洲的父母們往往會義不容辭、跳出來擔任自動提款機的角色。
這些有形的金錢援助,可能只是高齡者對於家庭的貢獻之一,更常見的支援方式,是為外出工作的兒女們一手帶大孫子、為他們把屎把尿,或是隨身照顧老伴,讓家族沒有後顧之憂。
高齡者對於家庭經濟與照護方面的貢獻,為何常隱身在接受子女奉養、好安享晚年的印象裡頭,一不小心就被人所忽略?也許是因為這一切總被視作理所當然的緣故。
職場:世界趨勢-延長退休
「只要行有餘力,希望能夠一直做下去。」這是全球超過半數年屆40與50多歲的受訪者,談到希望何時退休的心聲,也有將近三成的人,希望工作到能夠領到退休金為止,想要提早退休的比例最低,只占了12%。
「未來退休報告」發現,許多人已經開始去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想這麼快離開職場,或是從現實角度來看,平時累積下來的財富能不能支持自己這麼做。
延長退休的趨勢,在已開發國家特別普及,在這些國家裡,年過60歲仍然在工作的比例,平均超過半數,在美國,更有將近二成的70多歲高齡人士,依舊身處職場,貢獻一己之力。
在亞洲地區,情況卻正好相反。台灣、土耳其、中國以及香港,高齡者的勞動參與率遠比其他國家還低。進行調查的學者認為,政府決策、企業作法,以及個人身體健康狀況,都可能是影響退休年齡的因素之一。
放不下的親情 讓責任橫跨世代
少子化也許讓家庭結構變得單薄許多,但是橫跨世代之間的親情責任,卻一點也沒有跟著縮水的跡象。
當被問到子女有沒有義務為父母以及岳父母的晚年生活負責?全球有高達八成的受訪者都是肯定的回覆。那麼反過來看,退休父母對於子女們是不是也要負擔起照顧的責任?肯定的比例仍然相當高,有七成之多。高達七成五的高齡受訪者也認為,他們必須對孫子的生活在英、法、亞洲與拉丁美洲各地,幾乎所有國家都表現出對於家庭世代之間的強烈責任感,血濃於水的依附感可以說是舉世皆然。
丹麥人過了60歲 比4、50歲還快活
如果要問高齡天堂在哪裡?答案可能十之八九會離不開丹麥。在「未來退休報告」的調查裡,丹麥人的快樂指數不但高,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向上破表。
許多年過60歲的丹麥人說,覺得自己現在比40、50歲的時候,還享有更多自主空間,超過八成的人,覺得自己的生活充滿無限可能,高達三分之二的人,認為自己能夠隨心所欲地做任何想做的事。
丹麥建構高齡天堂的秘訣是什麼?養老金以及彈性退休政策只是他們打造天堂的基礎骨架,真正的精髓在於:發展社會的高齡共識,並且鼓勵老人融入社群。
天堂祕訣:發展高齡共識 鼓勵老人融入社群
丹麥希望高齡者在離開職場之後,能夠繼續活躍在家庭以及社會當中,因此傾向鼓勵高齡者退休之後住在家裡,享受親情溫暖並且與社區互動,而不是住在獨立於社區之外的度假村。
他們也積極鼓勵老人從事社會服務,從中獲得成就感、甚至從別人的生活裡,學習到如何過更好、更有品質的高齡生活。因此,你可以在丹麥看到86歲的護士仍在病房幫忙,或是目睹老人打電話問安、關懷慰藉比他更年長的老人。丹麥的
許多城市也紛紛架立起服務平台,讓老人能夠主動為他人提供幫助。
在高齡共識的營造上,丹麥國內有相當豐富的高齡知識兒童教材,讓國民從小就能了解高齡者的生活,方便與長輩們進行互動,凡此種種都促使國內老人的高齡生活更加自主獨立、有尊嚴。
讓退休人生 成為二度青春期
英國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曾說過,在人的一生中有四種工作,分別是「有薪工作、家庭工作、奉獻性工作與學習工作」,離開職場後的退休者,其實是「退而不休」,繼續在家庭與社會上,發揮他們的高齡新勢力。
現在與未來,這群數量與日俱增的高齡人口,還會帶來更可觀的影響力,改變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無怪乎調查報告會說,「70歲不過是另外一個嶄新50歲的開始。」
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