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發燒了,各國研擬該如何讓它退燒,舉世關注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揭幕,預定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於二○五○年以前達到減半(氣體排放量從目前的兩百七十二億噸,減少到一百三十六億噸)目標,二星期內,各國領袖希望達成共識,控制未來氣溫增幅在攝氏二度以內。
台灣以非政府組織參與
這是一場被經濟學家認定,自從一九四四年布列頓森林會議(建立全球貨幣秩序)後最重要的國際會議,聯合國一百九十二個會員國,有近百國由最高領導人出席,也是史上最多領袖參與的高峰會,各國共有一萬七千名代表、環保人士、記者參加,台灣則是以非政府組織(NGO)的身分參與。
哥本哈根會議希望在二○一○年簽署議定書,取代二○一二年即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在會議召開前,各國先開支票,歐盟率先表示二○二○年的碳排放量,將會比一九九○年減少二○%;南非則是預計在十年內少三四%;美國在二○二○年會比二○○五年碳排放量減少一七%;大陸雖是開發中國家,但也表示到了二○二○年碳密度將會比二○○五年降低四○%到四五%。
上次京都議定書,美國就已經被視為是全球暖化中應負最大責任的國家,它不但是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罪魁禍首,也是聯合國一百九十二個會員中,惟一未批准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歐巴馬願減碳但比例低
這回在哥本哈根,美國的態度不同了,美國總統歐巴馬更改行程專程與會,但目前承諾減碳比例依舊不如其他國家,因為減碳的背後代表著數以百億美元的花費,且美國遲遲無法完成相關立法程序,顯現出哥本哈根會議難以獲法律約束力協議之障礙。CNN記者對著美國觀眾簡單地解釋,如果只看花費金額的話,大陸「阿莎力」的承諾,將使中國大陸未來十年內,每年都至少得花三百億美元(約新台幣九千六百六十億元)來達成目標。
一架架飛機忙碌起落在丹麥哥本哈根,載來參加這次會議各方人士;媒體諷刺地指出,這場原本要拯救地球的會議,卻先變成破壞地球的幫凶,光是二周會期,估計會釋放出四.○五萬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二十萬輛一般汽車十四天的排放量,也超過馬拉威、阿富汗等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減碳扯金錢執行度超難
更有評論家潑冷水,認為各國根本不可能達成共識,錢還是最大原因,成長中的新興國家認為,碳排放量減半將威脅該國的經濟成長,貧窮國家希望工業化國家承諾每年提供約一%的GDP(國內生產毛額),相當於四千億美元(約新台幣十二兆八千八百億元)的金援。
此外,由於林地能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擁有廣大森林的國家,也積極爭取金錢獎勵。
事實上,京都議定書之後,碳權已經成為有價的實質商品,包括巴西、印尼、挪威等國,已因擁有廣大森林而擁有碳權(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國家,要向有碳權國家購買),根據世界銀行統計,二○○四年全球碳交易金額不到五十億美元,二○○八年已暴增為一千二百億美元,而美國《商業週刊》預估,二○二○年全球碳交易金額將增加到二兆美元。
概念股可望先受惠發酵
一般認為,哥本哈根會議不可能簽定具有實質規範的國際公約,最快得等到明年,可能會通過一些表態性的政治文件,但無論這項會議的結果為何,「節能減碳」這項議題已在各國中產生重大回響,像太陽能、LED(發光二極體)和電動車、風力發電等綠能相關產業,可望獲得政府補助而受惠,此外,部分紙類概念股也因有碳權,也都被視為「哥本哈根概念股」。
各國減碳進度
美國:以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基準,在2020年底前減低排放量14~20%;相較於以1990年為基準,減低排放量3.5%。
俄羅斯:若其他已開發國家跟進,願在2020年底前朝減低排放量25%。
日本:若其他已開發國家跟進,願以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基準,在2020年底前減低排放量25%。
歐洲聯盟:以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基準,在2050年減碳95%,意指2020年以前只減10%。
中國:以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基準,於2020年底前將「碳密度(carbon intenstity)」(非總排放量)降低為40%~45%。(弔詭的是把台灣排放量一併納入),然而若以碳排放量來看,反而將增加40%。
巴西:願在2020年底前減低排放量36%~39%,主要來自減緩亞馬遜河流域的森林濫伐。
印度:以200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基準,在2020年底前將「碳密度(carbon intenstity)」降低為20%~25%。
哥本哈根概念股通紅
LED:晶電、光磊、億光
太陽能:新日光、茂迪、茂矽、昇陽科、嘉晶
水資源:崇越、中宇、千附
車用電池:台達電、致茂、中碳、興勤
碳權概念:正隆、華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