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二○○九文學十大事件

整理/何佳駿    

繼2008年《國語日報》60年、《幼獅文藝》50年、九歌出版社30年及《文訊》25年,今年是《聯合文學》25周年暨300期里程碑,這些劃時代成就,再再提醒我們都有一份責任,共同傳承理想、繼續創造美好文學世界。以下略敘2009年台灣島上文學出版十大事件。



01 美學新書,繁華盛開



本年度是「美麗」的一年!



蔣勳出版一系列美學新書,身為台灣知名畫家、詩人、散文家兼美學家,其「談美」方面著作極豐富,今年他尤其豐收,先後出版有《感覺十書》、《生活十講》、《孤獨六講有聲書》、《美的曙光》、《漢字書法之美》、《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等書,兼具理性與感性,從各方面深入淺出談美、審美,提升民眾美學修養,深獲各界好評。



謝里法於3月出版《紫色大稻埕》,厚達六百多頁,是本關於台灣美術的歷史小說,寫的是1900年前後出生,也就是日殖台灣明治時代,開始接受日式教育後的第一代美術家的故事,主角為李石樵、郭雪湖、顏水龍、陳清汾四人,夾雜記實與虛構多線敘述,故事終止於1938年,雖是一本小說,實為認識日據時代台灣美術史重要參考。



李渝美術文集《行動中的藝術家》於9月出版,綜論古今中外藝術其人其事,如維美爾、馬奈、圓明園銅獸首索歸事件、趙無極、傳宋人〈溪岸圖〉等,以文學的筆觸描繪藝術,文詞犀利,令人激賞感動。



丘彥明《踏尋梵谷的足跡》及《翻開梵谷的時代》兩書同步於11月出版,正好趕上年底的梵谷展,書中搭配大量梵谷畫作及相關歐洲各地照片,並泛論與梵谷同時代的多位畫家,是認識梵谷其人其畫及其時空背景的絕佳入門。



02 張愛玲遺作《小團圓》出版



擁有張愛玲獨家中文版權的皇冠出版社,於2月24日成立55周年之際,出版張愛玲生前未曾發表的小說《小團圓》,內容長達十五萬字,書中女主角幾乎就是張愛玲化身,無論出身上海傳統家族的陰影、香港修道院就讀女子中學經過、其談吐、文采及由愛轉憎的愛情遭遇,故事情節都與她的生平吻合,因此被視為張愛玲的自傳小說。



不過本書的出版略有爭議,原因是張愛玲生前摯友宋琪在1976年收到《小團圓》初稿後,認為主角九莉不會獲得讀者共鳴,極力勸阻出版,張愛玲也曾自述要銷毀;但宋琪之子宋以朗在2007年繼承張愛玲遺產管理權後,追溯父母與張愛玲的書信內容,發現張愛玲曾多次修改書中內容,將女主角「作家」身分改為學醫,他還發現張愛玲與皇冠編輯討論該書出版事宜的通信,因此主張該書於七○、八○年代未能出版,實因顧慮當時「政治不正確」及怕被「對號入座」(指胡蘭成),如今當事人既然已經辭世,他堅持出版此書。



03 「作家全集」出版熱 ──洛夫詩歌全集、商禽詩全集、黃春明作品集、陳芳明作品集、劉大任作品集



本年度台灣文壇在「作家全集」(非已故作家)出版方面,熱鬧繽紛──現年81歲的洛夫於4月10日發表四大冊「洛夫詩歌全集」,新書發表會上近200人雲集,並同時舉辦小型詩歌朗誦會。



現年79歲的商禽於4月15日緊接出版《商禽詩全集》,完整收錄多年詩作,並詳附手稿、畫作,年表及相關評論索引,5月27日再舉辦80壽慶詩歌朗誦會。5月20日,聯合文學出版社將黃春明數十年來小說及散文舊作、新作及未曾結集作品彙整,出版「黃春明作品集」全套八冊,包括《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沒有時刻的月臺》、《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九彎十八拐》、《大便老師》,聯合文學並隨即為他舉行記者會,黃春明於會場娓娓追憶個人往事,形容出版作品集就像「夫妻老了再拍婚紗照的感覺」,並表示雖然近年轉往戲劇、繪畫發展,但仍將繼續寫作。



聯合文學亦於1~10月為劉大任連續出版5本作品集,也密集為陳芳明的推出作品,至今累計到八本,為喜愛兩位作家的讀者們,提供全集式的閱讀可能。



04 五四90周年紀念系列活動



今年適逢「五四運動」90周年,為闡揚五四精神,各界分別舉辦許多紀念活動,包括:(1)《文訊》4月及5月策劃專題「懷想五四‧定位五四」,刊載近五十篇回顧文章,編輯部並設計「五四文學運動大事年表」;(2)由國家圖書館出版《五四運動論著目錄初稿》並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共同舉辦一場「主義與問題」座談會;(3)紫藤廬舉辦「五四與世界的相逢──談普實克眼中的五四與中國現代化」講座;(4)中國文藝協會頒發「第50屆中國文藝獎章及98年榮譽文藝獎章」;(5)文建會與台北市政府主辦、台北市文化局承辦、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與文訊雜誌社規劃「青春的飛揚,思想的萌發──五四文學人物影像展」、系列講座、徵文比賽及五四人文之旅,引領民眾認識五四並走訪中研院「胡適紀念館」、仰德大道「林語堂故居」及東吳大學「錢穆故居」;(6)中研院舉辦「胡適與近代中國的追尋──紀念『五四』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7)台北市文化局與南村落合辦「思潮與文學──五四風華特展」,並舉辦四場「五四文藝生活節」座談會;(8)「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舉行記者會,發表〈經溶危機〉一文,呼籲政府應更重視、推動古文教育,讓國人「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9)成功大學舉辦「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暨蘇雪林教授國際學術研討會」與「五四與蘇雪林」特展;(10)台北市舊香居於8月底以「五四光影」為名,舉辦「近代文學期刊展」及作家座談會。



05 作家隕落 ──陳恆嘉、曹又方、高信疆、孟東籬……



身兼作家及研究者並從事教職的陳恆嘉,著有小說《陳恆嘉集》等書,作品描述台灣庶民本土性格,並嘗試融合台語文學特色,其台語文教學生動活潑,深受學生喜愛,2月25日辭世,得年64歲。



曹又方著有散文《愛的妙方》、小說《愛的變貌》等書,擅長詮釋兩性愛情相處智慧與精彩人生,11年前罹癌,但勇敢豁達面對,透過氣功與食療積極對抗,並出書分享抗癌經驗,3月24日辭世,得年67歲。



高信疆為資深報人,曾被譽為「紙上風雲第一人」,早年以筆名「高上秦」發表詩作,擔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後將副刊扣緊歷史與時代脈動,為台灣副刊生態開創全新格局,5月5日辭世,得年65歲。



孟東籬翻譯百多本英文書籍,造福國內許多渴求新知的學子,喜愛大自然,所譯《湖濱散記》、《動物解放》、《西雅圖的天空--印地安酋長的心靈宣言》、《永遠的春天》(The Sense of Wonder, 1965)等皆為此類名著,著有《濱海茅屋札記》等書,9月21日辭世,得年72歲。



今年隕落的作家還有沙漠(1.14)、申江(1.31)、梁羽生(1.22)、孫如陵(1.27)、戚宜君(5.2)、艾雯(8.27)、余我(9.6)、湯秀璸(9.13)、王曉寒(9.26)、鄭至慧(9.27)、徐天榮(10.9)、王添源(11.6),這些文壇前輩都再再令我們難捨、懷念。



06 穿越林間聽海音 ──林海音文學特展



林海音(本名林含英,1918-2001)是台灣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家,不但因為她的小說如《曉雲》、《城南舊事》等,在心理刻劃及情節描寫方面細膩感人,也因為她曾出任《聯合副刊》主編,創辦《純文學》月刊、純文學出版社,站在台灣文學承先啟後的轉捩點上,以一介文人角色,在困境中堅持文學理念及文人風骨,持續耕耘文學版圖,並提攜後進(尤其是本省籍作家)不遺餘力,知名作家如黃春明和鍾肇政便是深受其鼓勵才在創作上發亮。林海音還鼓勵已停筆的日據時代老作家如楊逵、鍾肇政、文心、陳火泉、施翠峰等繼續創作,實為推動台灣文學重要人物。



為紀念林海音,國立台灣文學館於8月7日起策劃展出「林海音文學特展」,將持續至2010年3月,以她的生平為主軸,所涉文學作品、文學活動、生命經驗、家族作家為網絡,利用多媒體影音技術,展出珍貴的文學及相關文物,希冀能透過此展覽,喚回文學人的共同回憶。由於林海音及其活躍的1960年代,正是台灣文壇關鍵年代,特展中也以書信及照片,呈現齊邦媛、黃春明、季季、鄭清文等作家與林海音之間的魚雁往返,藉以呈現當時文壇盛況。



07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首度訪台



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文壇巨擘大江健三郎,經歷台灣各界多次邀約,10月5日終於首度踏上台灣土地。大江健三郎一向譴責日本侵華罪行,戰爭傷痕始終是他一貫書寫主題,因長年反省日本軍國主義之惡,被稱為「日本社會的良心」。



此次大江健三郎來台主要是參加在中研院文哲所舉辦的「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文學」學術研討會,他已七度訪問中國,卻是第一次造訪台灣,他解釋說這是因為自己曾想將台灣作為文學主題,但準備時間仍不夠,不過他已透過翻譯對台灣優秀作家有所認識,來台前也特別對台灣文學做了功課,很遺憾過去沒有深入了解台灣,不然早就來台。他並表示,一直有在關注台灣歷史,不排除寫一部與台灣有關的小說。此外他也提及另一個遲遲未訪台的原因是,直到現在他才有勇氣面對台灣人民,他認為日本社會仍未深切反省軍國主義對兩岸人民的所做所為,未承擔應有的責任。



大江健三郎同時發表主題演講及舉辦簽書會,文哲所也舉辦「大江健三郎作家特別展」,並邀大江健三郎與台灣作家朱天文、中國作家莫言及翻譯家劉慕沙對談,對談中他特別表達對李昂的大為讚賞,同時也推崇大陸作家鐵凝,認為是「兩位以不同面貌書寫女性作品、最重要的華人女作家」。



08 詩人繼續跨界,並且聯手「出集」



新詩一向被視為極小眾,但詩人總是令人驚喜,今年不但以創作持續發出幽微亮光,更主動積極跨界、聯手,絕不故步自封。接續去年張香華、路寒袖、涂靜怡與向明的詩跨界音樂、攝影、素描與繪畫,今年路寒袖繼續於2月出版《何時,愛戀到天涯--義大利‧行旅‧攝影‧情詩》,6月林良與陳麗雅、劉伯樂、林鴻堯三人合作,分別出版《青蛙歌團》、《月球火車》、《樹葉船》圖書童詩集,7月台灣文學館舉辦一場「異境詩眠」,邀請劇場演員彭子玲與舞者江庭妤,進行詩作演出詮釋,管管與蕭蕭於10月合著《管蕭二重奏》,以詩搭配水墨畫作,別具禪意。



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詩人選集」是台灣首度由國家出資出版的新詩叢書,從《覃子豪集》開始,編選宗旨企圖呈現台灣新詩自二次戰後至今多元豐富面貌,收六十六家詩人,每集內容包括序文、編輯體例說明、目錄、詩人小傳、詩人影像、詩選、解說、詩人重要生平、文學簡表、閱讀進階指引、詩人已出版詩集要目等,十分精彩。其中2008年已出版二十餘家,2009年底繼續出版至第43集,其餘的二十餘本將於2010年3月全部出版。



09 國府遷台六十年 ──林博文、齊邦媛、龍應台、吳錦勳、成湯、成英姝



這個議題今年發燒,首先由現任中國時報主筆林博文點燃,他於5月出版《1949石破天驚的一年》,深入檢視1949年以來兩岸局勢的變化及中美台關係的演變,細膩呈現他所知道的歷史真相,以鑑往知來。



齊邦媛教授以85歲高齡於7月出版《巨流河》,花費四年撰寫,以縝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璣的筆鋒,記實自1945年前後至今,這六十年來從中國大陸到台灣,許多苦難的家族記憶史及充滿力量的女性奮鬥史,堪稱作者嘔心瀝血之作。



同樣處理兩岸一甲子風雲,龍應台於8月出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更是醞釀十年,閉關四年,走遍三大洋五大洲,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流亡遷徙及生死離散,傾聽國共內戰的倖存者。藉由珍貴的照片史料及文學熱情,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重新梳理六十年來這段歷史,看一整代人的生死傷痛,並深思人性尊嚴。



吳錦勳採訪撰述《台灣,請聽我說--壓抑的、裂變的、再生的六十年》(9月出版)一書,訪問季季、胡乃元、星雲大師、孫越、黃文雄、陳若曦、蔣勳、林懷民、胡德夫、紀政、鄭崇華、陳芳明、吳念真、朱天心、鈕承澤、顧玉玲、施振榮等當代台灣各界靈魂人物,並穿插採訪者個人見解,用眾聲喧嘩的多元觀點回顧。



成湯口述、成英姝編輯整理《我曾是流亡學生》(8月出版),書寫〈抗日與共產黨攻城〉、〈亂世之中萬境自閒〉、〈台灣生活〉等故事,透過個人家族史記憶,講述兩岸六十年來互動歷史。



另《文訊》於7月號、8月號策劃專題「回顧關鍵年代--1949文化事件簿」刊載陳芳明、司馬中原、楊翠、鮑曉暉……等二十餘家文章,亦屬盛事。



10 為陳映真祈福 ──特展、紀錄片、國際學術研討會



陳映真是台灣重要左翼知識份子,他所創辦的《人間》雜誌帶領一群攝影與文字記者為八○年代台灣留下真實深刻記錄,挖掘當時台灣政治衝突、社會底層、環境污染、勞工權益、弱勢族群等種種問題,以最忠實面貌直指人心,引起相當大的迴響,也啟蒙許多熱情青年。而從1959年9月在《筆匯》發表〈麵攤〉開始,其小說作品緊貼台灣社會脈動,悲憫弱勢人物,1960年代〈將軍族〉等作品主題集中討論大陸人在台灣以及知識分子的徬徨失落感,1980年代開始探討第三世界經濟、文化被侵略議題,如〈夜行貨車〉、「華盛頓大樓」系列,並有描寫白色恐怖的〈趙南棟〉、〈山路〉等。



今年適逢陳映真創作50周年紀念,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文訊雜誌社、趨勢教育基金會、南村落與人間出版社共同策劃「向大師致敬」活動,自9月起,展開文學作品巡迴展及全台巡迴播放紀錄片《聖與罪--陳映真文學與人生的救贖》,希望將陳映真精神與台灣社會結合,注入人文關懷,此外並出版《人間風景‧陳映真》一書(及CD),且運用數位科技精心製作陳映真主題網站,糅合文字、圖片、影音,讓網友可在網站上閱讀電子書,欣賞「人間」攝影展,聆聽白先勇、黃春明、林懷民、蔣勳等人對陳映真的感動。國家圖書館於9月底、交通大學於11月底也分別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搭配靜態展一起向陳映真致敬。可惜以上盛會,72歲的陳映真因為中風,三年來一直都在北京復健,所以皆無法出席現身。





◎作者簡介

何佳駿

1975年冬生於雲林斗六,台灣青年詩人,筆名葉狼。現為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生,研究台灣戰後新詩。曾發表〈貝嶺傾向何方?〉、〈光和熱與毀滅不了的夢──以審美對象角度探析葉笛詩心〉、〈我看當前台灣的「台灣系所」與「中文系所」〉、〈用更友善的音樂,展現安靜的力量——生祥在美濃〉、〈慈悲沒有敵人──讀《笠》272期詩作〉,個人新聞台為「葉落尋狼」。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3017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聯合文學一年12期 216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