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風聲》再起──陳國富

文/滕淑芬    

7年前,他執導的驚悚片《雙瞳》以台幣8,000萬元的票房拿下2002年國片冠軍,為當時低迷的台灣電影注入一劑強心針;7年後,他以《風聲》締造出新世紀華語電影史首部諜報片的紀錄,在中國大陸寫下2億人民幣的亮麗成績。



他是台灣少數能遊走美國好萊塢和中國兩大市場,具有跨國合作經驗的導演──陳國富,經歷1980年代中期台灣新電影浪潮的洗禮,他以監製身分,將華語電影帶入一個新境界。



離北京機場高速公路40分鐘車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順義郊區方向,一棟門口有警衛、戶外庭院鋪著草坪的灰色建築兩層樓房,就是2007、2008連續兩年以《集結號》、《非誠勿擾》刷新中國國產片票房紀錄的華誼兄弟公司製作基地;而打造這兩部電影的幕後推手,就是來自台灣的導演陳國富。



在北京生活4年,51歲的陳國富隔了7年才推出新作《風聲》,但這回他的身分不再只是單純的創作者,而是掌握創意走向的製作部總監。



優勢:雙文化溝通於美中之間



中國媒體稱陳國富為「電影界的李開復」,認為他和曾任Google中國區副總裁李開復來中國發展的背景類似──台灣出身,先成為歐美企業的代表,以雙文化優勢扮演橋樑角色,爾後隨著環境成熟,進一步建立起自己的專業名聲。



此外,陳國富和李開復還有一個相似之處──懂得識人、用人。



耗資1,000萬美金的《風聲》,場景搭建在東北大連一處懸崖邊,淒冷陰鬱、千仞絕壁,給人一種氣勢雄渾但酷冷詭異的視覺震撼。劇中那一處陰冷的密室,牆上掛滿令人生畏的繩索、電鋸等刑具,遭懷疑的5人就是被軟禁在這座陰森詭譎的「裘莊」,掀起一場凜冽的人性風暴。



陳國富改編中國作家麥家的原著小說、敲定演員,與各部門溝通後,就將導演筒交給33歲的高群書,自己則負責配樂、音效、剪輯等後製工作。



陳國富說,籌備時正好看到高群書的作品《千鈞一髮》,覺得他把扣人心弦的緊張氣氛營造得很好,手法令人驚艷。



雖被稱為「電影界的李開復」,但陳國富卻說:「不能用設定目標、轉戰打拚的『台商』概念來解讀我。完全不是,一切起源於友情。」



機會:來了,準備好



1998年,美國好萊塢大片廠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在香港成立亞洲公司,計畫每年投資拍攝3-5部華語電影,2000年請來陳國富擔任亞洲區製作部總監。



而該公司的亞洲區總經理,正是當年台灣新電影萌芽初期,陳國富、侯孝賢等人組成「合作社電影」後,請來一位協助他們把故事大綱翻譯成英文、來台學中文的美國女孩芭芭拉羅賓森。後來她留在台灣幫年代公司將《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電影行銷海外,多年後又成為哥倫比亞公司亞洲區總經理。就衝著這份友情與人脈安全感,陳國富接下重任。



包括李安的《臥虎藏龍》、馮小剛的《大腕》、陳國富的《雙瞳》、徐克的《順流逆流》和周星馳的《功夫》等中港台知名導演的作品,都是哥倫比亞亞洲公司投資的華語電影。



以《雙瞳》來說,耗資2億台幣,集結台、港、美、澳工作人員,全部在台灣拍攝,堪稱史無前例的「跨國大合作」。



除了影片格局與題材,電影的工業技術更是關注焦點,有來自美國的《駭客任務》模型製作小組、以《臥虎藏龍》榮獲奧斯卡獎的美術設計葉錦添、電影特效移往澳洲製作等,堅強的陣容讓這部大成本驚悚片,有了實力保證。



之後部分班底加入新血輪,又於2006年完成蘇照彬的《詭絲》,這2部片子都曾試圖建立起台灣最缺乏的商業電影模式,可惜後繼無力,只掀起一波漣漪。





陳國富和馮小剛(左二)合作多年,兩人相互擔任對方執導作品的監製,從旁提供客觀意見。圖/中國華誼兄弟公司提供



「哥倫比亞公司的『亞洲策略』結束在2005年的《功夫》,」陳國富說,其實他們投資的作品都算成功,問題在於哥倫比亞的發行制度沒有跟上製作,沒有將資源深入到亞洲各市場,以致不知道怎麼行銷類似《20、30、40》這種中小型的文藝片,幾次獲利不佳,就決定撤出亞洲市場。



也因為哥倫比亞公司投資大陸導演馮小剛的電影,陳國富必須經常來北京開會,當時覺得自己並不了解中國,卻要做決定,遙遠又冒險,但他已清楚看到華語電影的生產中心和市場往北京移動的大趨勢。哥倫比亞公司結束後,馮小剛就使勁拉他進華誼。



創舉:帶入監製觀念



2009年6月馮小剛在台北的「兩岸導演座談會」上說,從2004年《天下無賊》開始,他的片子都是陳國富跟他一起弄劇本,幫他找攝影、美術等主創人員,在預算內找到最合適的演員等。



馮小剛說,過去大陸沒有監製制度,導演最大,「大陸開始有監製制度,是從陳國富起的頭,大家慢慢體會出有監製的好處。」



「有時候我不滿意別人寫的劇本,又表達不出來,陳國富會讓編劇心悅誠服的接受。他會給你一份很多頁的書面意見,逐條、逐段、逐句分析劇本的毛病。讓導演感覺到,你有一個和你同呼吸、共命運、對這個電影一樣在乎的伙伴,」馮小剛說。



陳國富解釋他的監製工作內容,分為兩種,一種是他先有題材構想,自己去發展劇本,劇本成熟後,再去找投資人、推薦導演,甚至將團隊組織起來。這種程序他的主導性比較強,例如他和香港導演徐克合作的武俠片《狄仁傑》,就是這種方式。



另一種是像保護藏羚羊的《可可西里》或者馮小剛的電影,導演自己發想題材,他則憑直覺和經驗來判斷可行性。



馮小剛拍攝敘述國共內戰袍澤情誼的《集結號》時,曾想過要找港星劉德華來演,但陳國富一聽就直言,這種以大陸解放軍為主角的電影用「偶像」劉德華,「感覺沒什麼誠意。」



「我常常是盲目相信我的直覺,自己也很忐忑,不知道這個決定,會不會導致電影垮了!」但直覺也是奠基於經驗,而他的直覺很少不靈的。結果馮小剛起用以往只演過配角的張涵予獨挑《集結號》大樑,一舉拿下45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張涵予從此躋身大陸一線影星。



看未來:企圖心決定行動力



在中國電影業耕耘多年,常悄悄北京、台北兩頭跑的他,最近常被問道:台灣電影人到大陸發展還有空間嗎?



陳國富說,剛來時,他就覺得如果華誼沒有足夠的中間幹部,很多理念就無法實現,加上大陸電影發行還是新興行業,人才不多,而台灣、香港都有半世紀經驗,所以,歸他管轄的行銷與製作部門團隊核心,都是他回台灣面試過來的。



但有些大陸缺的人才,台灣還是補不上,例如美術、道具、服裝等,大陸製作電視劇的經驗已有幾十年,但頂尖的設計人才,還是要找香港的張叔平(代表作《花樣年華》)、奚仲文(代表作《甜蜜蜜》)和葉錦添。



至於台灣電影的未來,陳國富語重心長地說,「台灣電影是最不符合台商『打天下』精神的產物。」台灣創作者不要只想拿政府輔導金,形成一種「自體繁殖」的封閉式文化生態,因為台灣電影把大陸當成市場是可能的,例如導演若將自己定位為華語片導演;或者不要全部採用台灣人,可以考慮香港、大陸演員,部分場景拉到大陸拍攝,就可能找到中國或國際投資人。



「只要有企圖心,即使有些失敗,總結一下經驗,繼續往前走,這才是真正的開始有作為!」陳國富說。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7923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光華一年12期 0 1500  
光華一年12期續訂 0 12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