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經濟好不好,都能奢華度假,享受美食?沒問題,一切都可以「換」到。
朗恩‧特雷霍的廣告公司專為小型企業服務,客戶主要分佈在沙加緬度以及加州、內華達州州界上的太浩湖附近。當去年金融風暴導致客戶開始縮減廣告預算,他很快便感受到經營的壓力,但這不影響他和妻子去蒙特利市度個奢華的週末。
他們在度假別墅住了三天,到歷史悠久的罐頭廠街購物,租了輛一九六八年份的凱迪拉克敞篷車馳騁海邊兜風,最後在大蘇爾海岸崖頂矗立的餐廳中,共進一頓浪漫晚餐,為此行劃下完美的句點。時局艱困還如此揮霍,很蠢吧!不,玩這一趟總計才花了特雷霍夫婦三百五十美元(約新台幣一萬一千元)。祕訣在於他們運用一種既古老又新興的方法──以物易物。「以物易物的最大好處,就是能讓你完成一些按常理負擔不起的事。」朗恩解釋。
換得所需 感覺很棒
像朗恩這樣有創意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但以物易物並非只為享受生活。生意不佳時,他還用免費廣告交換生活必需品或服務,例如換汽車輪胎和洗地毯。
以物易物的市場正勃然崛起。美國分類廣告網站上徵求交換商品或服務的件數,前年成長了百分之一百二十五,堪稱這類網站上的大熱門。最近貼上的交換徵求包括:「用餐椅交換電腦」;「用法律諮詢服務交換小貨車」;「用我的黑莓手機換你的數位相機」。朗恩加入的「太浩湖區以物易物俱樂部」同樣熱絡不已。俱樂部成員根據自己提供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獲得等值的虛擬貨幣,用來和其他成員交易。
身兼DJ和網頁設計師的瑞克‧崔斯維爾,就是利用這個俱樂部讓家裏的五個孩子大啖義大利菜和壽司。「錢總是不夠用,但這樣還能帶全家人上高級餐館,真的很棒!」瑞克說。
除了以物易物俱樂部,朗恩還加入稱為ITEX的區域性以物易物網站,藉此找到願意資助他飯店住宿、精緻晚餐和租車費用的商家。
台灣也流行以物易物
台灣SOHO族陳文怡曾經用鳳梨酥和「以物易物」傳奇人物凱爾‧麥唐諾(Kyle MacDonald,以一枚迴紋針換得一棟房子的加拿大人)交換過一張CD。剛開始,她只是為了處理家中閒置雜物而以物易物,六年下來,「我現在完全是為了獲得快樂而以物易物,以物易物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陳文怡剛開始是先透過部落格和別的網友進行物品交換,不但沒將物品拍照上網,也沒標示任何價格,而前來交換的網友則背了一大包行囊,直接到她家來「面交」。這種互信的感覺讓她很感動,她不但因此結交了許多朋友,還擴大了生活的視野。
「不知道會遇見什麼樣的換客,也不知道會交換到什麼樣的物品,是我最大的樂趣。」
她說自己以需求為出發點進行交換,因此從不在意交換物品的價格是否對等,她曾以市值兩、三千元的隱形胸罩(Nude Bra),交換了幾支筆和一些玩具;她也曾用幾個點子交換吉他課程。她認為,「滿足需求」才是以物易物的精神,如果換客只想以同等價格交換同等價格的物品,「最後根本換不下去。」
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陳文怡逐漸從好玩的心態,發現了其中的經濟實惠,也改變了消費習慣;然而「你可以與人連結,這才是最大的收穫。」
台灣以物易物的風潮最早興起於部落格,不少格友在自己的部落格一角設置交換專區,但因資訊不夠清楚,交換困難頗多。後來隨着電子商務興起,不少綜合性網站紛紛設置以物易物平台,包括奇集集、以物易物交換網、欲換團和PTT等值交換板等,都為以物易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奇集集網站總經理蔣馨誼表示,台灣的換客大約在二到三萬人之間,男女各占一半。以物易物從二○○五年剛開始時,的確是因為經濟衰退而引發,但能持續至今,不只是因為流行性,而是有經濟和環保效益,加上一些類似尋寶的樂趣,未來日子更可能變成一種新的生活習慣。
【完整內容請見《讀者文摘》3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