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美國期間,看過一次印象深刻的麻州州長交接。交接儀式選在州政府門口的台階上進行。新舊州長站著一段平台上,簡單地宣誓、監誓、送領文書,然後新任州長轉頭往上走,走台階上去進州政府開始辦公。卸任州長則轉相反方向往下走,走到台階下,馬路邊有一輛毫不起眼的家庭旅行車停在路邊,卸任州長打開前座車門坐進去,電視鏡頭帶到,駕駛座上原來是他太太扶著方向盤,兩人安靜樸素地離開。
官位祇一時 官銜卻是永久?
(圖片提供/新新聞)
離開就是離開,回歸到和一般人一樣的生活,沒有警車開道、沒有公務車、也沒有隨扈沒有秘書,乾乾淨淨的離開。
很難得,同樣的精神在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身上看到。他召開記者會,宣布了辭職消息,記者會結束自己離去,出了門沿著路邊騎樓走,不再用官車,也不必找人阻擋、閃避記者。有記者叫他「署長」,他還回過頭來糾正:「我已經是『前署長』了!」
是很難得。台灣政界有一種不成文的習慣,當過官的人從官職上退下來,都還預期別人要用原來的官稱稱呼他,這樣才「正式」,才有禮貌。
一個做官做到部長的,從部長任上離職後,卻一輩子都被人家叫「部長」。官做到院長的,就一輩子從此都是「院長」。政界一貫如此,官位或許是一時的,官銜卻是永久的。
不當部長,還是期待大家一再叫他「部長」,這種「禮貌」的基礎是什麼?是對於政治位子一種強調看重,認為政治身分,即使是已經過時過期的身分,卻能構成特殊的尊榮。因而即便沒有了部長職務,沒有擔負部長的工作與責任,也不想回復到簡單的「先生」名稱。
這種習慣,不分現任、前任的尊稱,反映了不健康的做官心態,但因為其高度普遍性,就讓大部分忽略、看不出其不健康的地方了。……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2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