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自殺」是一個「求助」的訊號

口述/吳佑佑;文字整理/高惠琳    

「爸爸媽媽在美國時常吵架,後來爸爸搬走了,媽媽帶著我和弟弟搬到我一點都不熟悉的台灣,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媽媽突然變得很忙,常不在家,外公外婆很嚴格,會罵我,有時也會打我。我從美國回來,到一個新的陌生學校上課,那裡沒有一個人是我認識的,課本內容全都是用注音符號和中文,老師上課的方式,和我在美國的時候完全不一樣;同學之間講中文,有時還加上一些閩南語,有時他們話說得快一點,我就會聽不懂……。」



父母的離異,讓依依先是失去了父親。緊接著,媽媽帶著她回到台灣居住、就學;可以想像,還來不及面對與爸爸分離的情緒,依依卻必須同時密集地面對一連串的失去:舊有的生活環境、學習模式、語言、熟悉的朋友及同伴……。



在美國的生活,媽媽是家庭主婦,長時間在家中,對依依的需要是可以即時協助;那麼,對照起回台後媽媽大部分時間在工作,忙於生計,依依也等同於在失去父親之後,隨即又失去了媽媽。



短時間的大量失去,到底在依依心中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或傷害?



七歲的孩子,無論在身心上都還是很仰賴父母的年紀,主要照顧者先後的離去和疏遠,絕對會造成孩子一定程度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依依生活上的變動,就算是大人,都需要花時間適應。



不熟悉的外公外婆和管教方式,截然不同的生活環境、課業學習、語言、新的人際等等,如果沒有強大、可以信賴的力量陪著度過這段過渡期,要一個七歲的孩子勇敢地獨力去面對和適應,勢必需要花上更多、更久的時間。



所以,當依依叫喊著「想要自殺」,或許可以視為她是在發出「求助」的訊號,對於恐慌、疑惑、無助、被忽略等的「求助」。



七、八歲的孩子,其實並無法和大人一樣,明確瞭解到「自殺」與「死亡」真正的意義及其關聯性。所以,當外婆拿刀子給她時,透過自身的認知,依依直覺地表達對「痛」的恐懼。



此外,在父母決議離婚之前,勢必經歷過一段或長或短不愉快的爭執、衝突過程,其中,孩子或許也在大人的戰爭中,不經意地被捲進去,承擔著某些爭吵的「理由」或「責任」。對大人世界十分懵懂的孩子,會怎麼看待這些?會不會認為自己是促成父母離婚的「討厭鬼」?父母的離異是自己做錯了事,不被喜歡。



那麼,不被父母喜歡,甚至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時候,又如何教孩子選出五個最喜歡的人?



因此,就處理的先後順序,老師首先應該是先幫助依依面對分離及失去的情緒,讓她對於這一連串的失去能夠有比較正向的認知和理解;其次,協助她去適應新的人、事、物,讓她融入其中,自然也會淡化失去的那部分;等她可以接受一切改變後,或許還可以進一步帶領她,去看見一些新的獲得。



當孩子可以處理分離與失去的情緒、享受新生活時,相信許多問題也會慢慢不藥而癒。





【完整內容請見《張老師月刊》2010年3月號】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9780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張老師一年12期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2016 1680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張老師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2016 156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