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衛生署統計資料,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及結腸癌)占國人癌症死因的第3名,而且10年前的平均罹患年齡為62歲,最近降低為54歲,在美國南加州大學擔任副教授的陳昌平醫師更預測:「10年後,年齡層會降到45歲左右,因此民眾不能不注意。」
便祕、腹痛 大腸癌前兆
陳昌平說明大腸癌的成因:「簡單地說,是先有便祕,接著產生息肉,再病變成大腸癌。」大腸是由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等所構成,左側的大腸管徑比右側大腸窄,當有腫瘤發生時,就會出現腸阻塞而引起便祕、腹脹甚至腹痛的情形。因為糞便大多在左側的結腸成形,因此如果阻塞的狀況嚴重的話,所排出的糞便就會變得很細,有時還會參雜血絲。
如果大腸內的腫瘤很接近肛門,會對肛門粘膜產生刺激,會有想要排便但又排不乾淨的感覺,有時還有嚴重的便祕及解血便情形。
陳昌平認為,大腸癌的成因與飲食最有關係,其次是遺傳,因此經常大魚大肉或有家族病史者,一定要每年接受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許多研究皆顯示,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因此應多吃高纖食物,食物纖維有助於吸收腸內水分,使糞便體積增大,刺激腸子蠕動,方便排泄,且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降低罹癌機率。
預防大腸癌5祕訣
預防大腸癌,要注意5項要點:
1.健康飲食:記住「低脂、高纖、禁菸酒」的方式。高纖食物的定義為每100公克含4公克以上的纖維質,例如:麥麩、米麩、木耳、香菇、番石榴、豌豆、綠豆、黃豆等。
少吃烤肉,在高溫火焰下燒烤肉類,容易在表面形成致癌物質(不規則多環胺類化合物)。同時,動物油脂滴在火焰裡冒煙,也容易形成致癌的物質(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因此常吃烤肉類容易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其他像是醃漬、煙燻、加硝的食品(如火腿、香腸、臘肉等),都可能含有致癌的添加物,最好不要吃為妙。
2.維持理想體重:最近的研究顯示,肥胖會提高大腸癌的罹患機率,因此必須藉由高纖飲食及適量的運動來維持理想的體重。理想體重可由BMI值計算得知,公式如下: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成人理想值:18.5≦BMI<24
3.養成每天排便習慣:每天排便能夠縮短致癌物質留在腸內的時間,減少致癌機會。每次如廁後應注意糞便顏色與形狀,及是否有血絲等異常狀況。
4.規律運動:運動可加速大腸的蠕動,縮短糞便通過大腸的時間,降低大腸內膜接觸糞便時間。適量的運動,如每星期3次快走、每次30分鐘以上,有助減低罹患大腸癌的機會。
5.定期篩檢:由於大腸癌形成的時間較長,若能先檢查出腸內有無息肉,可在息肉未病變前先切除或預防,因此定期身體檢查可預防大腸癌的形成。50歲以上、無症狀者,建議每年做糞便潛血反應檢查,以及每5年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若有息肉、大腸癌家族史等的中危險群,建議每3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家族性大腸息肉、幼年型息肉症、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等高危險群,則建議1至2年做大腸鏡檢查。
腸道清爽 人就健康
陳昌平指出,人體的腸內有許多好菌和壞菌,並且維持平衡,一旦身體因飲食、環境、壓力等因素影響,壞菌就會增加,使腸內微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壞菌分泌的有害物質被腸道吸收,抵抗力薄弱的器官就會出毛病。
腸道年齡是以腸內的好菌和壞菌所占的比例判斷。據「都會年輕女性的腸道健康與生活壓力調查研究」顯示,大台北地區20到40歲女性因為外食、忙碌、壓力大,導致排便不正常,腸道內好壞菌失衡,造成腸道老化,除了會影響工作,造成皮膚變差,也埋下罹患疾病的風險。高教育程度都會女性,有61%腸道年齡比實際年齡高,甚至有30%以上,腸道已經有老化現象。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80%的淋巴分布於腸道,腸道老化後,對病毒、細菌的抵抗力降低,更是罹患腸癌、乳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年齡超過60歲,腸道裡的壞菌約占80%,只有20%是好菌。陳昌平建議:「平時就可多吃高纖、寡糖含量高的食物,使壞菌不易生存。近來流行益生菌,例如乳酸菌、酪酸菌、糖化菌等,可以增加腸內好菌。而最新研究顯示,不同類型的免疫球蛋白(IgG、IgA),亦有平衡腸內好、壞菌的作用。」民眾可以從日常生活保健腸道做起,向大腸癌說bye-bye。……
※理財周刊497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世博熱 必選超值股
◎2000億世博商機 千家台廠搶食
◎新聞熱線:訊連總座張華禎:今年是3D元年
◎新聞熱線:兩岸金融參股 富邦搶頭香
◎解碼房市:張金鶚擁3間房 出書打破房市神話
◎特別企劃:六年級邱沁宜》基金、ETF配合景氣指標 無往不利
◎特別企劃:七年級曾愷玹》 安全保本理財法 拒做月光族
◎特別企劃:愛自己多一點 裡外兼具更美麗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49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