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客」為尊,五都取勝關鍵
「客家基本法」今年元月五日獲立法院通過,當月底即公告實施;這項來自馬政府的客家政策終於邁開一大步,現任客委會主委黃玉振可說是居功厥偉。不過,這項美意並未在二月底的立委補選中獲得客家鄉親的青睞,長期以來被國民黨視為盟友或鐵票區的桃竹客家庄,似乎對馬政府的客家政策仍存有疑慮,看來,五都大選在即,各候選人若未能積極推出具體的客家政見,想必客家選票仍會再度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客家議題成為公共政策的緣起,最早始於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底,全台一萬多名客家人到台北遊行抗議,要求政府「還我母語」,當時抗議的對象自然是國民黨政府及其長期推動的國語政策,不過客家人的這項訴求一直都未受到國民黨的重視,直到由文學家鍾肇政籌組的「客協」(HAPA)在一九九四年為當時競選台北市長的陳水扁撰寫「客家政見白皮書」,客家議題才成為公共政策的一環。
成立客委會 緣營搶先一步
陳水扁當選後也依其政見相繼在台北市成立客家文化基金會、客家會館、藝文中心,並邀請學者撰寫台北客家發展史等。與此同時,在中央執政的國民黨政府卻顯得不夠積極,李連執政下幾乎看不到任何客家政策。反觀陳水扁雖於一九九八年連任失利,但二○○○年當選總統後翌年即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而馬英九也遲至二○○二年才成立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
長期以來,在客家選民的印象中,客家政策彷彿一直是綠營的專利。二○○八年馬英九的競選總統之路,因之不敢再輕忽客家人的訴求,當選上任後即委由客委會擬定客家基本法,基本法中除了採較嚴格的定義來為客家人定位之外,大致上也針對客家人的需求及其族群發展方向擬訂了施政方針,其中較引人矚目的項目大致有:要把人口占三分之一以上的客家鄉鎮市列為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獎勵客語生活化之學習環境、落實政府機關的客語無障礙環境、保障客家族群傳播及媒體近用權,以及在國家考試中增設客家事務相關類科等等。……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2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