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是台灣版的二○一二嗎?
像在推骨牌。先是台北市,過去六年內,幼托機構從一千家,到現在僅剩四百多家。接著,未來三年,全台國中小學要減招一千多班,學校周邊商店服務業,面臨經營危機。四年後,台灣人口出現負成長。錄取率逼近百分之百的大學,十年內將倒閉三分之一。
之後,房市供過於求,內需市場乏人問津,大部份的公共建設,淪為人煙稀少的蚊子館。最後,每一個青壯年勞動人口,要扶養一.五個退休又無收入的老人。在街上和你摩肩擦踵的人群,有一半都超過五十七歲……。
大老級的人口學者、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系教授陳寬政,一邊抽著菸,一邊憂慮地說,早在三十幾年前,他就預見台灣的生育率會往下降。「只是,沒想到速度那麼快,會變成全世界最低,真的很緊張。」已經當祖父的陳寬政,怎麼也料想不到,他做人口研究,會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從提倡節制生育的家庭計劃,轉為想盡對策刺激生育。
陳寬政計算,如果按照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的目標,台灣婦女生育率在二○一五年,要回到OECD國家平均一.六的標準(台灣目前為一.○二,見一○五頁表一),這就表示,每年要多生十萬個嬰兒。在未來五年內,總共要新生一百五十萬個嬰兒,才養得起沉重的未來。
一百五十萬嬰兒 誰肯生?
一百五十萬嬰兒,一百五十萬生力軍。
問題是,baby,要從哪裡來?
顯然,答案不在內政部斥資一百萬元徵求「聽了就會想生」的口號,也不是正在進行協商簽訂的ECFA。
答案,在女人。
搶救生育率之外,實質薪所得停滯、貧窮等長期困擾台灣社會的難題,關鍵之鑰,都在於解決婦女的困境。尤其是婦女大量加入勞動市場,她面臨家庭、工作與薪資的種種不平衡待遇,都牽動台灣最根本的核心問題。
中研院社會研究所助研究員林宗弘形容,婦女在家庭與職場之間不斷擺盪,雙重擠壓,最不利生育。
婦女勞動參與率逐年提升,婦女左右社會變遷的加權指數就愈高。
女性 對未來影響愈來愈大
勞委會統計,過去三十年內,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一○%,男性勞動參與率卻穩定下滑,去年更降到六六.四%的歷史新低。女性撐起就業市場的態勢,將會愈來愈明顯。以美國為例,在未來幾個月內,女性將超越男性,成為勞動市場的主力。
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助理教授吳挺鋒分析,勞動市場女升男退,意味著女性成為新一家之主的可能性愈來愈高。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認為,女性經濟力提升,是這個時代最重大的社會變遷。
只是,女性加入勞動市場,經濟能夠獨立自主,「升等」為一家之主,並不表示女性有更好的處境,有時反而更不利。
參與婦女運動十幾年的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就有深刻體會。她拿出數據資料比較,歐美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是M型,台灣是倒V型,歐美婦女結婚生育後,即使選擇走進家庭,還有再加入職場實現自我的機會,但是,台灣婦女一旦選擇家庭,幾乎很難再重返職場。
勞委會這幾年,不斷為中斷職場生涯的婦女開各種職業訓練班,就是想補強婦女二度就業的技能。
婦女新知基金會常務董事蘇芊玲,十幾年前就曾預言,如果婦女家務分工和托育的困境一直無法解決,女性將會用子宮罷工(拒絕生育)。蘇芊玲已經有兩個女兒,看到台灣直線下降的生育率,她也非常著急。
※延伸閱讀:
‧大學末日!博士泡沫化時代來臨?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44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