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家長協會理事顏振寧早就知道她的兩個孩子不一樣。
大兒子一歲多就可以認得字卡上的字,上了國小後,還會主動要功課來學,這個孩子喜歡數學,浸淫在數學的天地裡自得其樂,後來進入台大數學系就讀。
而小女兒一歲兩個月就能說出如「我要出去找爸爸」這樣完整有意義的句子,卻到了兩歲還在胡亂拼湊字卡上的字。上學後學業成績不理想,但顏振寧相信,優秀從來就不是指成績,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小女兒的天賦在口語,即使女兒唸技術學院時想休學學配音,做媽媽的也支持她。
我們活在一個高度競爭的世界,害怕如果不督促孩子,孩子會錯過機會,成為一生遺憾。
愈來愈多開明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找到天賦,因為自我的動力最強大,當孩子因為好奇、興趣或好玩,自己努力去學習一個主題或從事一項活動,完全不需媽媽的警告,或覺得為父母讀書,就會讓學習變成一種美好的經驗,並且成為一生的習慣。好消息是,無論你的孩子身處哪個年齡階段,陪伴、支持孩子找到天賦,比父母想像的容易得多,既不用時時刻刻監督功課,也不用參加昂貴的潛能開發補習班,在孩子的各階段有許多簡單有效的策略。
學齡前:玩和滿滿的愛
兒童的工作就是遊戲,孩子快樂、放鬆以及受到刺激的時候通常學得最好。
孩子在遊戲時可以培養領袖氣質、團隊精神、人際關係,而當他單獨玩耍時,可以培養獨立、自信和創造力和語言能力。
身為父母,對孩子所接觸的活動與經驗有很大的控制權,當你擁抱孩子,對孩子說話、唸書給孩子聽、讓孩子吃美味的一餐、和孩子一起唱歌,教孩子辨認不同的形狀和顏色,都在幫孩子開發潛能。
八頭里仁基金會理事、親子專家楊俐蓉建議父母觀察孩子潛能。例如,孩子積木疊得很好,甚至不用看範本就能自己創作,表示孩子空間概念好,未來或許能成為建築師、工程師或平面設計師。如果朋友打電話來,孩子馬上可以確認「是某阿姨打來的嗎?」表示孩子有很強的人際需求,未來可以從事公關、行銷等行業。
如果孩子一開口唱歌就是五音不全,就不用讓孩子學小提琴了。孩子天生對音感不敏銳,未來可以當一個音樂欣賞者,但要當演奏者就會很辛苦。
父母對學齡前兒童還要給予他們被關愛的感覺。因為學齡前的孩子有足夠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去獲得他想要的,而安全、被愛的感覺,更能讓孩子有安全感勇於探索外在世界,不怕失敗。
【《康健雜誌》4月號;訂閱天下群雜誌知識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