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曾志朗、李家維專訪DNA雙螺旋發現者華生

翻譯/柳源源;整理/龐中培    

李家維(以下簡稱「李」):能夠訪問您,機會難得。從您發現DNA雙螺旋的結構,到現在已經有50年了。您發起的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也在2003年完成。您認為這些年來,這兩項成就對生物界、醫學界以及其他領域,產生了哪些影響?





華生:當初展開人類基因組計畫是順理成章的,而面對的問題是有沒有可行的技術,還有成本是否合理。當時有人反對,主要是擔心成本太高,也擔心無法在時限之內完成。而計畫結束後,馬上就產生重大的影響。不過倒是沒有人預見到個人基因組定序的成本會降得這麼快。用傳統技術定序一個人的基因組,可能要花2000萬美元;用第二代技術定序,可能要花100萬美元,這是三年前的價格。今天有人說,只要5000美元就可以了,價格下降的速度不可思議,現在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基因組拿去定序。





我們的首要目標,是將人類癌症相關基因的序列完整定出來,再和正常細胞的基因比較,看哪些遺傳突變會導致癌症,然後在治療前就找出問題。不過我希望在未來10年間,重心能夠轉向精神疾病遺傳學。病患在服藥前要先驗過DNA,看問題出在哪裡,然後對症下藥。精神疾病遺傳學比癌症困難,過去40年來,有很多很傑出的癌症研究成果,所以我們知道該看什麼東西,但是精神疾病遺傳學研究仍處於初期階段。





李:身為第二個完成個人基因組定序的人,基因組序列也公佈給各界使用,您曾擔心過會有風險嗎險?





華生:我當時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接受自己可能會罹患阿茲海默症的事實(編按:華生的祖父有阿茲海默症)。當然,我並不希望公開這類資訊,不過當時我們並不知道如何詮釋和阿茲海默症有關的資料。然而現在有了美國杜克大學的羅斯(Allen Rose)所進行的研究(編按:發現載脂蛋白apo E4與阿茲海默症有密切的關係),我們比較知道基因組中哪些部位的DNA會讓我們較易罹患遲發性阿茲海默症,並進行較為精準的預測。





我79歲那一年,碰到一個很想拿自己的基因組去定序的人,他大概20來歲。我警告他,結果出來了以後不要自己看,要找別人看,然後告訴自己哪些訊息是有用的,但定序的結果不一定能指出你有哪些缺陷。20幾歲的人會覺得讓別人知道這些資訊無所謂。不過,和大眾分享我所知的一切,對我來說是很有用的。因為人們看了我的資料後,會寫信給我。例如有人看了我的細胞色素P450基因的序列結果,就推論說會如何如何。





累積並且正確利用遺傳資料



總之,我們必須透過嘗試錯誤,摸索應該如何使用基因資料。當然,這必須先取得個人的同意。問題是有些人並不了解這類資料的本質,他們說這樣的同意不算「知情下的同意」。不過,我的狀況應該算知情下的同意,因為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我認為你需要一個中間人來幫助你解讀遺傳資料,也許是你的家庭醫師,一個了解你、關心你的醫師。總比一個從沒見過你的人看了你的資料後就治療來得好。所以解毒遺傳資料的中間人,大多數應該是醫師,將來可能要包括心理醫師。他看了你的資料後會說「你是個暴躁的愛爾蘭人」、「你脾氣很大」,諸如此類的話。





但是資料太多也不好,曾經有人過度解讀我的DNA,說我的細胞色素P450的變異型式讓我天生愛冒險,會冒別人不敢冒的險。有時候的確是這樣,但是就整體而言,我並不喜歡冒險,我傾向用知識為基礎來評估,所以我從來不賭博。現在回去看當年在英國劍橋研究DNA結構,是很冒險的。當初我認為成功的機率只有10%,但是通常我要求最少要有30%,不過我約略知道要怎麼去找到答案。如果沒有任何科學基礎,這是很難的。





現在我比一般人樂觀,可以冒更多的險。我能說這樣的話,不只是懷抱希望,同時因為我還擁有知識。我對癌症很清楚,我們都想研究自己的敵手。上戰場時,你會想知道怎樣做才能打勝仗,如果你不知道,就不該上戰場。





李:目前已經有1000多個物種的基因組完成定序,還有5000多個正在進行,您認為需要做更多的基因組定序嗎?





華生:我幾乎一直在從事癌症基因的定序工作,這個問題對我而言,不是該不該做,而是有沒有錢去做。現在定序的成本下降,和一般醫藥費比起來,相當低廉。做是可以做了,但問題是如何詮釋結果。





我們正在整理資料,也許三年之後我們會對疾病瞭若指掌。如果你是在一年前問我,我會說這得花10年,但是現在費用降低了,儀器也增加了,所以研究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李:您認為目前科學家面對最重要、最令人振奮的問題是什麼?





華生:我想對多數人來說,應該是健康。很多疾病都與遺傳有關,特別是癌症和精神疾病。我今年已經82歲了,當然很重視健康。這是為了自己,也是為別人。





我也可以想到一些更大的問題。很多人會把失敗歸咎於做了錯誤的決定,或是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人們常常認為成功和失敗都是自己行為的後果,但現在我們發現,成功常常和基因有關。我們有義務照顧先天遺傳有缺陷的人。在美國,很多無家可歸的中年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們有病,但是有些人覺得他們只是懶惰,不願意照顧自己。我們該照顧這些精神有問題的人嗎?我們對他們該有什麼期待?





有多少人因為基因好而成功?又有多少人因為基因不好而無法成功?我們必須取得這些資料,並思考如何運用。有些人因為自私,拒絕面對這些事實,也有人認為這都要怪罪個人。我有一個兒子罹患精神分裂症,所以這是很個人的議題。父母照顧小孩,天經地義,但是萬一和你非親非故的人需要幫助呢?你會伸出援手嗎?我認為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我們常說人都是一樣的,好迴避這個問題,但是從遺傳上看來,人生下來就都不一樣。當年蘇俄的共產主義者拒絕接受遺傳學,因為他們想把一切怪罪於社會以及邪惡的資本主義者,說窮人的苦難都是有錢人造成的。這根本就是胡說八道,幫不了任何人,也改變不了事實。





我們現在必須面對現實,有些人必然會不滿,有些人只想一味怪罪有錢人,不願承認自己的失敗與先天不足有關。我想基因資料累積的速度會比我預期的快,也許這是我們子孫輩要去擔心的問題,但目前我們要關心的是自己。





曾志朗(以下簡稱「曾」):這50年來,許多研究都集中在雙螺旋結構相關的領域上,DNA定序成為多項研究的重點,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您在科學上把一個很複雜的東西分解成重要的知識區塊。現在,您是否覺得有必要開始探索腦科學?





華生:我42年前來到冷泉港實驗室,兩年內就找到經費成立神經科學的阿茲海默症教學計畫,這個計畫持續了很久,成效良好。我們現在有25%的資源用在腦的研究上。我的觀點是先治療癌症,10年後可以把70%的資源用在腦的研究上。





不過,神經科學尚未出現相當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突破。因為了解了DNA的結構,我們才得以了解染色體儲存資訊的方式,及那些資訊的性質。我們不知道我們腦中儲存了什麼樣的資訊,能讓人認得出其他人的長相或了解文字的意義等許多事情。我們不知道腦部如何儲存資訊,重要的是資訊的性質,這點我們還不清楚。







【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2010年第98期4月號】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7332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新訂 (此方案07/26止)已收到款項為 0 2400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此方案07/26止)已收到款項為準 0 24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