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翻翻家中物品,不難發現Made in China不知不覺中滲透每個人的生活,不像韓國三星明目張膽掛上品牌,大搖大擺登堂入室,中國製造的根苗是潛藏的,是不自覺的影響甚鉅。
放眼周遭,身上穿的長褲標著Made in China;沙發上的絨毛玩具來自中國;女兒的36色彩色筆標示著製造地「江蘇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連路名門牌號碼都沒有遺漏。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已經超過10年,其經濟活力最強的地區,如: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沿海經濟帶,就是靠著優質的廉價勞動力,以及高效率的模仿學習力起家,經過經月累年的布局與經營,全球各國民生必需品,鞋子、玩具、家電許多是中國製造,其中部分產品甚至占有世界消費市場的80%。
然而,進步中的中國並不甘永遠處於產業價值鏈的最底層,以幫人做代工或簡單組裝為滿足。眼下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在微笑曲線的左半邊攀登更高的技術尖峰,設法重新組合製造大寨,提煉出自己的關鍵零組件及技術專利,藉此賺取高附加價值的製造財;另一條是往微笑曲線的右半邊另闢蹊徑,建構以服務、設計及品牌為核心的感性實力,進而創造出新的服務獲利模式。
重製造輕服務改弦更張
縱觀先進國家的發展,無不循著類似的演化軌跡前進,先是全力發展製造業,等到前期的基礎穩固後,再進一步調整為製造與服務兼備的產業結構,最後則形成以服務為主、製造為輔的經濟體。近期外在環境的超級地震,正為中國的這個過程加溫,經歷過經濟海嘯的中國政府,體認到過去「重製造輕服務」的政策已經到了加速改弦更張的階段。
經濟危機所造成的出口萎縮,正沖刷著中國大陸的經濟海岸,單靠製造外銷已無法支撐起每年8%的經濟成長,發展服務業是中國經濟的救贖,一方面服務業可以刺激民眾消費,擴大內需,減少過度依賴海外市場的壓力;另一方面,服務業有助於提升整體人民的生活品質,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有助於化解中國貧富差距過大所帶來的社會矛盾。
對於產業結構服務化的議題,中國產官學各界已經有高度的共識,各界、各地的說法及口號雖有小變化,口徑卻頗為一致。誠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郭重慶所言:「中國過去的20年,產品是稀缺資源,產品製造是整個經濟價值的核心。如今,大多數產品已在全球範圍內過剩,消費者成為稀缺資源。權利正從生產者向消費者移轉,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應運而生,因此,創新和服務逐漸成為整個經濟的核心價值。」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從南方不起眼的小漁村深圳開始,以製造為主軸,2010年的經濟轉型則是全面開展,以服務為主線,採取到處點火的模式,由第一城市到第四線城市,都跟隨著國家新出台的政策轉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是第一線,第二線如大連、武漢、重慶,第三線如廈門、蘇州、濟南,第四線指的是縣級市(行政地位與縣相同的城市),總計374個。
身為中國經濟吐納門戶的上海,自然是領航中的領航,今(2010)年5月將以世界博覽會為引信,同步點燃圍繞著結構轉型的6大措施,再度炸開巨龍奔騰的經濟表現。
上海、武漢、新沂同步炸開
上海6大措施除前面的世博籌辦,還有金融、航運兩個中心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南匯劃入浦東新區,建設虹橋商務中心區,以及重大旅遊建設項目(迪士尼樂園),這是上海加快服務經濟腳步的前奏,以大趨勢而言,占上海53.7%GDP比重的服務業,未來會階段螺旋調整上升至70%~80%。
但這並不代表製造業將全面的萎縮,擁有豐厚工業基礎的上海,未來將善巧利用現況的經濟低盪時期,淘汰落後、高耗能產業,為先進製造業騰出成長空間,極力推動的有9個重點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包括:新能源、民用航空製造業、先進重大設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製造業、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目的在讓先進製造業成為服務業發展的有力支撐,為此,上海還成立「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小組」,由市委書記俞正聲親自領導。
整體而言,未來上海不會是製造中心,而是以現代化服務業為主幹的經濟、金融、航運、貿易4大中心。秉持最高指導原則,上海各大行政區已經展開淘汰、升級、改造、輔育的相關工作,據了解即將淘汰的項目高達7百多項,如原為國家關鍵鋼鐵生產重鎮的寶山區,已經加快調整腳步,將老舊的廠商及倉庫改建為公司的營運總部、行銷中心或設計中心,轉而到澳洲、巴西及印度等海外設立鋼廠。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0年4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