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沒有著作權,也不能登錄為商標,似乎表示書畢竟有別於一般商品。所以,村上春樹可以隨意套用人家的書名,譬如《1Q84》出自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1984》,日語裡Q與9發音相似;隨筆《談跑步時我談的》則源於美國作家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的《談愛時我們談的》。
這其實是一種取巧,但村上春樹名氣大,也就沒人去說他,興許附他驥尾,原著才廣為人知。戰後日本整個是模仿乃至剽竊美國,文學也不例外。村上春樹借鑑外國小說恐怕也有點過分,乃至被人拿去為剽竊辯解或炒作。
為書取名,作者有時倒不大用心,傷透腦筋的是編輯,因為賣點首先在書名。一旦有書暢銷,不僅內容,連書名也會被競起效顰。你賺了《國家的品格》,我就賣《女人的品格》;出「力」賣錢,就甚麼都「有力」地出──「抑鬱力」、「鈍感力」、「煩惱力」。日本文藝家協會婉言相勸:「文藝作品的題名是作者的苦心所產,獨創性高的也很多。應尊重作者這番苦心與獨創性,但也要確保取名的表現自由。現成作品的題名獨創性高,其作品已有定評,搭人家名聲的便車或冒用,將傷及作者的感情,以避免題名雷同為好。」不過,村上春樹高就高在勝於藍,變9為Q,其鳴啾啾,便具有村上特色。
日諺有云,「借別人的兜襠布比相撲」,這也是水村美苗的擅場,且另有巧妙。水村第一本小說叫《續明暗》,模仿夏目漱石的文體,續寫他未竟之作《明暗》。又創作《私小說》、《本格小說》,後者用挪移大法,把英國作家艾蜜莉.勃朗特的《咆哮山莊》寫成日本故事。2010年伊始,在《讀賣新聞》上連載小說,名為《新聞小說》。水村所用的這些題名全都是日本文學樣式的固有名稱。
單說「新聞小說」。日語裡「新聞」是報紙,《讀賣新聞》應譯作《讀賣日報》,據說發行量世界第一。「新聞小說」那就是報紙連載小說,凡報紙必有帶插圖的連載小說,據說這也是日本傳統。《讀賣新聞》百餘年前連載尾崎紅葉的小說《金色夜叉》,為水村祖母輩所愛讀,她的《新聞小說》即由此落筆。寫百年三代人,她們分別照報紙連載小說、電影、電視劇描畫自己的人生。
水村美苗自稱「用日語寫現代日本文學的小說家」。十二歲移居美國,讀完法國文學博士課程,也曾在美國大學講授日本近代文學。跟村上春樹一樣,不嘗試「雙語寫作」。她說,日本文學的好壞不能聽歐美人雌黃,這話卻像是暗諷村上。只出了三部小說,可怪的是出了就獲獎,但我只讀過她的隨筆,也獲了獎的,叫《日語消亡時》。
◎作者簡介
李長聲
1949年生於長春。曾任日本文學雜誌副主編。自1988年僑居日本,一度專攻日本出版文化史。自勵「勤工觀社會,博覽著文章」,長年為北京、台北、上海、廣州等地報刊撰寫專欄,結集出版有《櫻下漫讀》、《東遊西話》、《四帖半閒話》、《居酒屋閒話》、《風來坊閒話》等,並譯有《大海獠牙》、《隱劍孤影抄》、《黃昏清兵衛》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四月號306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