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稅制,是縱容建商囤地、囤房的主要元兇。從建商的「養地」水位,就可以發現台北市的土地供給並未如外界所言緊俏。
財政部出身,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協理吳金終說,在先進國家中,大概就屬台灣的土地稅制最為落後。
台灣一塊土地有四種價格,除了市價,三年調一次的是公告地價;根據公告地價上下二成的申報地價是課地價稅用的;公告現值是課土地增值稅用的。「就連大陸課土地增值稅都是用實際交易價格,」吳金終批評,台灣所得稅、營業稅都現代化了,只有土地稅都不動。
全世界最落後的土地稅制
台灣的房屋價值,也有兩個。市價之外,房屋稅則是根據各地地方稅捐稽徵處評定的「房屋構造標準單價」。這個單價已經二十七年沒有修改,立委賴世葆曾估計,目前一平方公尺四五八○元的單價,只有實際價值五分之一。
價格不透明,房地產交易因此也怪象叢生。卓輝華直言,在台灣,不少房屋買賣簽三份合約,一份是「公契」,提供政府單位報稅用;「私契」,雙方真的買賣用的;還有一分「假契」,銀行貸款用:賣一千萬,寫一千三百萬,跟銀行借個七成,全是靠貸款買房。
政府也有建停車場減免地價稅的優惠,囤地成本更低。
台大城鄉所教授華昌宜直言,台灣的土地稅制關鍵不在稅率不高,而在稅基。台北市公告現值最接近市價,但也是打七折;公告地價更是只有四成,導致台灣的土地稅、房屋稅率表面高,但是加總實際負擔,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台灣的空屋、空地持有成本太低了,大家都把房子當黃金一樣買,有錢就買了放在床底下,」他形容。到底台北市有多少空屋,這個數字卻無人知道。
吳金終說,當年是因為支票匯款不發達,都用現金交易,查緝不易,為了避免爭議,才權宜用公告地價或公告現值。現在二十一世紀,誰買賣房子是用現金?要掌握交易價格一點都不困難,問題在政府要不要改。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45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