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有許多偉大藝術家的畫作在台灣展出,看到很多家長或老師帶著孩子穿梭在擁擠的人群中,非常嚴肅的從事「藝術」的教學。
大人總會以為藝術品傳達了什麼深奧的訊息,應該要教導孩子學會一些啟示,甚至由此體會美的真諦。我想,這些對於孩子而言,未免是沉重的負擔或不切實際的期望。同時我覺得,對藝術品過度推崇,甚至把藝術品當做明星一樣擺在舞台上,對孩子而言,並不是適切的美學教育。
梵谷自己曾這麼寫過:「人應該去聆聽自然的語言,而不是畫家的語言,對真實事物本身的感受要比對畫作的感受要多得多了。」曾有人請教畢卡索:「如何欣賞藝術?」畢卡索回答:「為何不先去了解鳥兒的歌聲?去愛這朵花,去愛圍繞身邊的一切事物,試著了解它。」
的確,直接欣賞萬事萬物,比從繪畫作品本身,更能給孩子真正美感的體驗。就像柏拉圖提醒我們:「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在美麗的事物當中玩耍。」帶孩子接觸大自然,由大自然開導他們,讓他去抱抱樹、摸摸石頭、在草地上打滾、在小溪邊玩水。孩子需要有豐富的、互動的感官環境,去摸、聞、看、聽到真實的世界,尤其在這個幾乎都是虛擬或以間接媒介為學習素材的時代,反而成為家長要特別去安排接觸的場域。
因此,在現今的美學教育裡,缺少的不是偉大名畫的欣賞,而是少了在日常生活中與自然元素以及真實世界相處的機會。
席慕蓉曾表示:「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裡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乾而脆的落葉,我就沒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有第一手接觸過美。」龍應台也說:「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講一百次文學寫作技巧,不如讓他在市場裡弄髒自己的褲腳。玩,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0年04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