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以無住為本─高行健戲劇論的背後 (上)

文/方梓勳    

高行健的劇作包括了他所謂的「史詩戲劇」和「內心戲劇」。前者以中國歷史或當代生活為背景,故事性較強,從外在世界出發,描述人間百態,也訴諸集體記憶和集體潛意識。後期的劇作則轉向內心,挖掘人生的疑惑和困境;較諸前期的史詩劇,內心劇更具普遍性。無論是史詩劇或內心劇,高行健的劇作一開始就以非寫實的手法為前提,「疏離」這世界與人的內心。他寫過一首名為〈逍遙如鳥〉的詩,描述他與世界的若即若離的關係;他的劇場就有如詩中一隻在空中翱翔的鳥,居高臨下,俯瞰人生百態:

你若是鳥

僅僅是隻鳥

迎風即起

率性而飛



眼睜睜

俯視人間

這一片混沌



飛越泥沼

於煩惱之上

了無目的

自在而逍遙



逍遙自在的飛鳥遠離地上令人煩擾的瑣事,此身不在其中,自能把人世間看得清晰透徹。那裡有「偌大一隻慧眼/導引你前去/未知之境」。鳥在上空俯視,「明晃晃一片光亮/空如同滿/令永恆與瞬間交融」,這就是作家追求的「澄明」境界,然而並不意味著完全的出世,可說是一種藕斷絲連的關係。正如飛鳥俯視一片混沌的人間,作家也企圖觀審這世界,他的作品就通過形象體現了觀審帶來的智慧,不是說教,而是審美。



這是高行健的人生觀,也不啻是他的戲劇觀的比喻,正如他所說,戲劇是「澄明的眼睛,一雙冷眼,冷靜觀照這大千世界的眾生相」(〈論舞台表演藝術〉)。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說:人生如舞台,其實,反過來說,舞台不就是人生?在舞台上演出的,無論是具象或抽象,都或多或少是人生的反映。寫實主義劇場千方百計吸引觀眾全情投入演出所締造的世界,從高行健的角度來看,這只會擾亂視聽,妨礙觀眾清醒地去感受舞台上的演出。不難想像,高行健期望觀眾有如飛鳥一樣,靜觀舞台上「滿地的瑣碎」。那麼,如何在舞台與觀眾席之間設置一些緩衝或者屏障,使觀眾不至於全情投入?答案是距離感。高行健很注重劇場的假定性,所以不時採用一些手法去打破舞台上寫實主義的幻覺,例如《山海經傳》說書人的直接與觀眾對話,《對話與反詰》裡和尚玩的把戲,《八月雪》中人物的自報家門等,都在提醒觀眾他們正在看戲。有了距離感,觀眾就不再全心追隨角色的感情變化,一旦跟舞台上的世界分拆開來,便可以更客觀地理解和感受戲裡的一切。表面上看來,這與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間離法(alienation)的手法是同出一轍的。不過布萊希特的理想是批判的精神,而高行健追求的卻是一種旁觀者清的澄明,好去看清楚世界和人的困境;布萊希特的戲劇要求對社會有高度的參與,而高行健則較注重個人的內心。



布萊希特的目標是社會效果,所以著眼於觀眾的反應;高行健認為在戲劇的過程中,無論是寫戲抑或是演出,觀眾的意識總也存在。另一方面,他更看重演員的表演,以及通過演出去開拓戲劇敘述的可能性。他常說的空空的舞台,就是要把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員身上。他的戲劇理論以探索演員的表演為軸心,要點有二:演員的三重性和中性演員,以及人稱的轉換。兩者都強調演出的距離感,既獨立又有很密切的關係。



演員三重性理論屬於演員自我內省的範疇。自我不斷變化,具有某程度的可塑性,不過,它的組成和功能,都是要因應共時的定位才能確立的。演員自身和他要扮演的角色都是固定的,這就是定位規範了內容,可以說有所執著。中性演員是一種狀態,它的作用就是在演員的意識與這些執著的位置之間締造一段距離,讓演員的藝術更有發揮的自由,同時賦予演員冷靜觀審自身演出的自覺。這裡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演員進入角色之前的準備,把日常生活的我去掉,毫無牽掛地進入狀態。這種「淨化」的狀態並不是完全放鬆的,按照高行健的說法,它猶如運動員在槍聲一響之前的蓄勢待發心態,即是一種心理姿勢。第一階段的中性狀態是歷時和獨立的,把中性演員、日常生活的演員和他將要扮演角色的演員分割開來。第二階段是共時的,在劇場裡,演員得投入演出他的角色,但並非全情的投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體系講求浸淫(immersion)和體驗,演員應該等同角色,但高行健認為這並不適合當代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應是演員的自覺──我們又要回到距離這個概念,就是在角色與演員之間設置可伸縮的空間,讓演員可以意識和感受到本身的演出,從而調整他的演技,以及他與其他演員和舞台的關係。我們可以沿用運動員的比喻,聲號一響之後,運動員便得投入比賽,但一個好的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都會不時關注自己的和其他運動員的表現,隨時做出調整,尤其是球賽在進行中,球員都必須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一時投入,一時處於中性狀態,觀審如何跟他的隊友配合。演員也是如此,他必要時可以進出角色,隨時觀察自己的演出以適應自己和其他演員、舞台和觀眾的關係。例如在《彼岸》的最後一場,演員都回歸日常生活。又如在《生死界》的結尾,女人搖身一變進入中性狀態,對先前的演出作出批判,她的身分已經不再是戲裡的人物,而是走出了戲的世界,以中性演員的身分表達意見。這是中性演員在舞台的現身說法,而不是隱藏在演員意識裡的中性。



高行健也講究演員的姿勢,他套用飛鳥的比喻,認為演員好比空中的鳥,總得有個姿勢,而且不斷變化,一方面疏離,另一方面融入四周的環境,毫不造作,因應情況而作出不同的動作和姿態,像鳥一樣,「總也在關注外界,總也在傾聽周圍的動靜」(〈論舞台表演藝術〉)。對演員來說,這就是通過距離而作靜觀,再由靜觀作出對環境──從舞台到觀眾席的整個劇場的環境──透徹的觀察和調度。高行健從距離入手,讓演員不再盲目地投入他所表演的角色,在進出角色之間,重新建立演員作為敘述者的作用,產生一種新穎的劇作法,有別於寫實主義的戲劇結構。





※延伸閱讀:

‧以無住為本─高行健戲劇論的背後 (中)

‧以無住為本─高行健戲劇論的背後 (下)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四月號306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2340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聯合文學一年12期 216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