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商圈多數由中小型零售業以及服務業聚集而成,資本規模小,在人力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面對百貨公司、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等中大型零售業及無店舖經營,挾帶成本、資金、通路、市場資訊、行銷、品牌等優勢,以現代化經營模式,對傳統商圈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威脅。
商圈若要在競爭者環伺及不景氣的環境中脫穎而出,必須多元結合在地資源發展區域商業,建立起商圈的獨特性價值,創造出吸引外地遊客的誘因,以凝聚更多元的消費族群。
開闢獲利新蹊徑
中國生產力中心(CPC)為協助商圈開闢創新與獲利的新蹊徑,整合商圈輔導實際經驗以及理論基礎,提出商圈發展面向及商圈完備度評估模式。
此一模式運用Herzberg的雙因子理論,將商圈發展面向設定為滿足商圈發展基本需求的保健因子,以及刺激商圈發展最關鍵的激勵因子。其中保健因子為「經管服務」、「購物環境」、「行銷廣宣」;激勵因子則為「特色營造」。
1.在經管服務構面上,衡量項目包含:組織對內營運整合;組織對外資源拓展;商業環境發展現況;店家服務品質;店家商品管理能力等。
2.在購物環境構面上,衡量項目包含:交通環境的便利性;整體環境的整潔程度;商圈整體意象營造;商圈硬體設施;環境管理維護機制等。
3.在行銷廣宣構面上,衡量項目包含:資訊豐富性與完整性;整體廣宣管道運用;整體資訊曝光率;店家行銷廣宣配合度;行銷廣宣規劃與成效等。
4.在特色營造的構面上,衡量項目包含:主題特色定位明確度;商圈特色發展成熟度;明星商店、特色產品;結合觀光發展程度;商圈遊逛價值等。
透過專業團隊針對商圈進行全面調查、盤點、評核,運用三角錐體積計算公式,可得知各商圈在各發展階段的排序,界定出商圈所屬的發展階段,依序為:潛在商圈或基礎型、進階型、成熟型、優質型商圈。
全面盤點與診斷
在評核標準上,各構面滿分為100分,需注意的是,每一構面必須全部達到標準門檻,才可進階至下一階段,如此可避免資源的分散與錯置,以及發展方向錯誤。評核結果各構面向得分均達到20分以上,才可列入基礎型;均達到40分以上,才可列入進階型;均達到60分以上,才可列入成熟型;均達到80分以上,才可列入優質型。
透過商圈全面盤點與診斷,了解商圈目前所處的階段,針對不足之處,精準投入資源,並藉由專業經營管理輔導的協助,循序漸進,朝向優質商圈邁進。針對各階段的商圈發展,其資源挹注及營運改善面向建議如下:
1.潛在商圈至基礎型商圈:著重盤點商圈概況,規劃發展方針。
2.基礎型商圈至進階型商圈:聚焦協力改善現況,提升商業品質。
3.進階型商圈至成熟型商圈:致力強化商業環境,擴大廣宣效益。
4.成熟型商圈至優質型商圈:樹立優質商圈典範,城市行銷亮點。
此一評估模式,可提供給各地方政府運用,透過商圈全面盤點與診斷,發掘因應環境變遷、重大建設而漸顯雛型之潛在商圈;針對發展程度不同、呈現多種樣貌的商圈,了解其資源缺口,採取各階段適合的輔導模式,以求在最正確的時刻,投入最適當的資源,透過實質且有效的資源挹注,達到兼具整體性及完備性發展的目標。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09年4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