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調查,國人最想創業的行業,第一名是咖啡店,但當前來自連鎖咖啡店、便利店的激烈競爭,導致開店成功率低,每10間約只有2~3間賺錢。
網路知名部落客蛙大(本名楊明晃)放棄百萬以上的年薪,2007年選擇在不起眼的小巷子中,開設咖啡店-「蛙咖啡」,卻能在第3個月就開始獲利,單月淨利約5萬元,淨利率逾15%。首度創業,而且還是選擇目前競爭最激烈的業種,卻能一舉成功,他有什麼過人本事?
原來蛙咖啡的主要賣點,不在咖啡,而在空間。很多人開咖啡店,是因為本身愛喝咖啡,蛙大卻相反,他是因為店裡要賣咖啡,才特地花了2個月時間去學煮咖啡跟製作輕食。蛙咖啡的主要收入,來自場地出租,這創造了一種另類的成功模式。
找定位》打造展覽空間
其實,蛙大最初的想法不是開家咖啡店,而是一個展覽空間。6年前,蛙大還是宏碁戲谷的部門主管,底下管了80名員工,他白天上班,晚上經營部落格,將自己爬高山拍照的作品,在網路上發表,累積不少粉絲。
5年前,他基於好奇,將自己的作品製作成桌曆,所得拿來做公益,同時也想試試自己的人氣指數有多高,結果500份桌曆很快就賣光,讓他自己也感到訝異。連續做了3年之後,募款金額年年倍增,蛙大說:「那時才覺得原來自己的作品有人要、有市場。」所以他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2007年,他離職環島一圈回來後,出了《島內出走》這本書,也因為環島時,沿路拍了巨量照片,回到台北後大家交換照片時,拿著隨身碟把檔案傳來傳去,卻無法同時欣賞,所以蛙大最初的想法是希望能打造一個10~15坪的展示空間,裡頭配有液晶電視、投影機,且只提供給自由創作者免費使用。
但是,收入不知該從哪來,所以他轉而思考開起咖啡店,至少可以賣咖啡,店內的面積也從原來的15坪,一下長大到50坪。
剛開始時,他也曾懷抱美好夢想,想把店開在大安區青田街,因為當地的人文氣息非常吸引他,詢問過店租後,還是得將現實考量擺在第一位,降低租金成本成了首要考量,「我那時的想法是,一家店要能自己養活自己,壓低成本是第一步。」蛙大說。
省成本》避開一級戰區
要有50坪大的店面,房租又不能高,他開始找尋商業區附近的小巷子,但條件是從大馬路走進去不能超過1分鐘,後來在松江路上的巷子裡找到一間店面,每個月租金6萬元,只有青田街店面的1/3。他以單車為主題設計店面,整間店投資下來將近300萬元。
因為蛙大在網路上已擁有相當的知名度,網友用力傳播與適度媒體曝光後,蛙咖啡沒有花一毛錢宣傳費,知名度卻很快打開,再加上搭上單車熱潮,從第3個月起就小有獲利,每月營收約30萬元,扣除租金、人事、食材等支出,每月獲利約5萬元。
經營半年之後,蛙大發現,來店內聚會的人很多,不少人還希望能包場使用,這項需求開啟了他出租場地的想法,他開始將蛙咖啡分時段出租,並以低價搶市,每小時1,800元租金還包含1,000元餐飲,只有五星級飯店行情的2成,對於聚餐或記者會的使用需求,都相當划算,因此搶到了不少生意,「我做一場包場就可以抵2天收入,效率高很多。」蛙大說。
由於差異化的經營方式,讓蛙咖啡靠包場收入就能支撐一家店的支出,而蛙大也在店內開闢一面牆,販售他個人攝影作品所延伸的周邊商品,並提供其他設計品牌擺設小櫃位。
建品牌》延伸販售作品
嘗到甜頭後,蛙大在第2年又看中八里,在當地選了一個點,開設第2家蛙咖啡,同樣的,雖然是咖啡店,賣點卻不是咖啡,而是當地的獨特需求-單車旅遊熱。他在這家店內提供單車租借、維修及免費淋浴間,名聲透過網路宣傳,甚至吸引西方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旅客遠道而來。
蛙大強調,蛙咖啡每間店獲利都不高,但至少都能養活自己,同時還建立品牌知名度。未來,他希望蛙咖啡的品牌效益能延伸到他的作品上,創造出另一條收入線。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Smart智富》4月號 第140期;訂閱Smart智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