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固然是台灣經濟的出路,但是台灣政體呢?就馬總統執政之初來看,他必定理解虛級總統大權是正確的憲政走向,但是現在的憲政走向,台灣政體到底會走到哪一條路呢?看來內閣制和法國第四共和的雙首長制已經行不通了,那台灣要走向總統制,還是法國第五共和的雙首長制?
(圖片提供/新新聞)
四月二十五日的ECFA辯論後,充滿自信和總統格局的政策宣誓,似乎使民調低迷的馬總統真如沈富雄所謂的「觸底反彈」了。馬總統在辯論中清楚的指明,他等民進黨八年,這八年讓台灣喪失了無數的機會。民進黨在其執政八年中,因其意識形態而減緩對大陸經濟整合的腳步,確實帶給台灣相當大的經濟傷害,但是這除了指責民進黨執政團隊之外,國民黨的責任也著實不輕。
雙首長制 權力與榮耀分隔的政治結構
這並非鄉愿地各打五十大板,我的理由是(且不論戒急用忍為時任國民黨籍總統李登輝所提出):民進黨執政八年,泛藍三黨加起來一直都是國會多數,為何無法有效制衡民進黨內閣,使其依照泛藍三黨所代表的過半民意而施政呢?造成這樣的憲政僵局完全是由於國民黨執政時期修憲所導致。歷史常常是諷刺的,因為當年國民黨想要做球給李總統大權獨攬的設計,卻造成泛藍三黨八年束手縛腳的最大主因。
當馬總統在辯論時表示他要親自領導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小組的意向,我相信在台灣人民的心目中,這就是總統應該有的氣魄和作為--親力親為,完全負責。但是我聽到後,卻是感到隱隱的不安。不安的原因完全是以憲政考量出發,我國憲政體制中,總統凌駕五院,完全沒有監督制衡,過去尚有國民大會的監督;雖然成效不彰,但是體制上,總統還是要對國民大會負責。不然,在行政院長有立法院的支持基礎下,仍有閣揆附署權可以制衡總統。但在廢除國民大會以及立法院對行政院長的同意權後,中華民國總統已經實質上變成一個無法可管的憲政怪獸,可以倚靠的祇有總統的自我良知、人民的直接罷免和媒體了,但是放在台灣的生態中,這三項是完全無可指望的。
我個人二○○八年支持馬英九的最大原因是:我相信他當了總統後會回歸雙首長制精神,讓總統變成國家象徵,一個榮耀的全民領袖,說穿了,就是英國女王;而讓行政院院長變成政黨政治領袖,負起完全政治責任,也就是英國首相。這種「權力」與「榮耀」分隔的政治結構,使得英國在這兩百年來並沒有產生一個獨裁者把英國捲入戰爭深淵。以國家領袖的角色實際負擔起自由貿易協定這一類應該是由部長層級談判,行政院長統籌的政務,事實上是角色混淆的。況且,我個人投票馬英九是對應其總統職位;如果行政院長或部長一職是選舉產生,我相信我不會投給馬英九。
馬劉執政之初,我個人很滿意以下的執政模式:馬英九完全授權給劉兆玄,而馬隱身幕後,徹底將權力虛級化,當時的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治下之國民黨雖然和(總統)府(、行政)院不是充分互動,這可能祇是十幾年來憲政畸形(黨政長期合一,一旦平行,自然有一些不適應)的陣痛期,假以時日,總會好轉;更何況,有政黨主席制衡黨籍總統和閣揆,也讓我放心不少。雖然減低了效率,但是想起開國諸賢(孫文、黃興或宋教仁)對大權在握的總統之憂心忡忡,我不禁由衷期盼中華民國終於有機會回歸雙首長/內閣制的軌道上。……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20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