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翻攝自網路
5月1日上海世界博覽會正式登場。4月30日博覽會的開幕晚會分室內與戶外兩階段:世博文化中心的歌舞表演,呈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戶外黃浦江邊則由煙火綻放火樹銀花添燦爛。
這一次2010的上海世博會實際參展的有189個國家、57個國際組織,展期半年。數十位外國政要出席舉行的世博開幕式,他們包括:法國總統薩科齊、韓國總統李明博、巴勒斯坦國自治機構主席阿巴斯、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此外台灣國親兩黨的連戰榮譽主席、吳伯雄主席以及宋楚瑜主席也連袂參加。
會展期間將有800多個節目輪番上演,共約二萬場次,規模與氣勢空前盛大。據報導,若包括基礎設施在內,中國對世博會共投入約580億美元。
經濟戰略佈局
見樹不見林
如對待北京奧運般,中國傾舉國之力舉辦的上海世博,官方與輿論都賦予極宏偉與嚴肅的歷史使命。
也難怪所謂的「世博外交」與「世博經濟」的各種稱謂,不脛而走。透過上海世博,中國政府有意搭建一個全球經濟、科技與文化對話的平台,並當作是中國經濟與文化偉大復興的一種表徵。
作為一個經濟與商業中心,上海的開放政策已使它成為外資的磁吸中心,舉凡財務、銀行、貿易、地產、保險、證券、旅遊、資訊以及科學與工業園區,皆有令人驚豔之處。它現在也是消費者的天堂。
上海「世界奢侈品協會」機構曾公佈,2009年中國名牌精品消費總額達94億美元,佔全球27.5%,僅次於日本。
2010上海世博正提供了廣泛的國際商機。在這次世博的展覽中,世界上最好、最貴、最有創意的東西都來參一腳。世博會對打開外銷市場、擴大國內需求、調整產品結構、提升產品水準以及商業策略的精進都將起一定的作用。
而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透過展覽場上的互動與訂單的簽訂,市場通路打通,多少也抵銷了貿易保護主義的負面衝擊。透過這次世博,上海已很成功地創造了一個經濟活力充沛的環境。
中國的旅遊業也搭乘此順風車而有更上層樓的機會。根據中國旅遊研究院,2010年中國的旅遊收入將達13%,其國內旅客預計會有21億,比去年同期增12%,而外國旅客將達1億3,600萬人,收入將高達420億美金。據世博局統計表示,上海世博首日人潮湧入超過20萬。
上海世博預計早前估計,展覽期間,要吸引七千萬觀光客。這個數字這對整個上海乃至中國的旅遊業是一大鼓舞。它並且部分解決了就業機會的問題。
不過,稍微瞭解中國的人都知道,單以上海世博看中國經濟的戰略佈局,都只能見樹而不見林。
明確地說,對於中國而言,上海世博不過是它佈局和平發展路線以及拓展軟實力的一顆棋子,是讓中國遊走險惡的國際經貿與金融環境的及時雨。在此後,中國尚有11月12日的廣州亞運。那又是另一個保增長而使經濟不致下滑的策略點。
提升中國內需
世博擔重任
往回頭看,2010年世博確實在實質上與心理上都是中國走過2008年以來經濟低迷的一盞燈。在中國總理溫家寶口中,2008年中國經歷最艱難的一年。
那年,中國發生了西藏暴動、罕見雪災、四川地震、毒奶粉殘害嬰幼兒事件。雖然北京奧運成功舉辦,中國以51面金牌列金牌榜首,神七發射、中國人第一次太空漫步、黑瞎子島主權從俄羅斯回歸了中國,士氣如虹,一掃陰霾。
但9月隨即遇上以雷曼兄弟倒閉所連鎖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對全世界和中國都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但為了力抗金融海嘯,中國中央接連推出各項擴大內需、振興經濟措施,將貨幣政策從「從緊」轉為「適度寬鬆」,其中四萬億救市計畫,世界震撼,其國際影響力反而藉金融海嘯而進一步提升。
在這裡,當時還在籌備中的上海世博無疑也起了一個讓經濟運行不致嚴重下墜的動力。
實際上,2008年中以來,跡像已表明中國經濟正以超出預計的速度放緩。關於「中國盛宴會否散席」的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對中國國內需求的判斷上。
在拉動中國經濟的三架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中,在全球金融危機以及衰退發生後,中國經濟出口日益疲軟,於是就必須往內需設法。上海世博多少也承擔了這種重責大任。
從數字來看,2008年上海的經濟曾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時上海浦東經濟受金融海嘯影響,不光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甚至連部分新興高科技企業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難。
據上海浦東新區區長李逸平透露,上半年該區產業投資呈現負增長,其中工業和房地產投資分別下降32.5%和8.2%。
此外,在金融財務方面,浦東現有220多家外資金融、保險、證券機構的運營資本占中國外資金融機構運營總資本的六成,這些外資金融機構在這場全球金融風暴中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衝擊,母公司的損失對其在中國分公司或法人行的正常運營造成巨大影響。
為了配合2010的世博會,上海也陸續制定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社會事業均衡發展、穩定房地產市場等八項具體措施。
要加大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城市道路、市容環境整治的投入;社會事業的投入要向郊區傾斜,通過政策措施,鼓勵市區的優質醫療和教育資源到市郊去辦院辦校,為市郊群眾和居民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要選定若干代表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課題和項目加大投入力度,推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確保上海經濟的長遠發展。
拉動上海經濟
每年增5%
與中國全心投入的情形相對照,有趣的對比是,倫敦奧組委表白,早知經濟如此糟糕,2005年就不應申辦2012奧運。
但對於官本位且擁有強勢經濟的中國政府而言,2010年上海世博的舉辦正好注入了及時雨,與大的需求接上軌。上海世博會開幕後,從2010年5月1日開始,10月31日結束,歷時184天。
連續有184天的展覽、表演和論壇,會場佔地5.28平方公里。來自200個國家的近7,000萬人中,約5%來自境外,50%來自長三角地區,其餘45%則來自中國各地。
預計將為長江三角州地區帶來460多億元人民幣的旅遊經濟增量消費,同時可增加60多萬個就業機會。
而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將具有三重效應:
(一)將帶動物流業、旅遊業與會展業等第三產業高速增長
(二)旅遊與會展場館資源在會展結束後對旅遊業與會展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後續效應
(三)集聚與輻射效應,有利於擁有四億人口的長三角地區經濟更緊密與協調的發展。上海世博將造就上海在設備製造、現代後勤、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文化創新與包裝。
中方估計,在世博會籌辦和舉辦期間,每年將拉動上海經濟增長5%左右。
誠然,上海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擁有長三角腹地。上海的條件涉及到有形和無形的要素,包括基礎設施、教育、環境、文化等,這些要素的存在吸引了很多人到這裡來生活、學習、組建家庭。
而以節能減碳的環保為關切核心,在配合以拉動內需因應全球經濟大衰退的時機,上海在世博之後將有一展新的面貌呈現世人面前。
忽略分配問題
政權趨灰暗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觀點只看到成長,卻忽略分配問題。也就是誰獲利的問題。
在長期官本位的經濟體制下,中國經濟呈現的光景是:強政府,弱社會。換言之,中國的分配呈現個體貧、集體富,而少數掌控或寄生在集體上之個體也因此受惠,也就是所謂的特權階級。
在此同時,中國中等收入階層也因為稅收負擔過重,無法承擔擴大內需的角色。這種分配兩極化的現象,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是集體富與個體貧的兩端。
中國政府的擴大內需仍須仰賴政府強勢領導的投資行為,而無法仰賴個人消費。長此下去,其經濟上的集中與壟斷現象更難根除。
社會兩極化更不利於其國內市場與國內製造。但不管政府以財政或貨幣政策去調動內需,其代價仍須由老實的納稅人來支付,而瘦牛豈堪連剝幾層皮?低下階層的怨氣擴散至中產階級為時不遠。這樣的政權恐怕只剩表面的光輝。
其次,中國將北京奧運或上海世博當作展現中國軟實力,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之道,部分海外華人也為之揚眉吐氣。
可是,外國輿論並非如此。由英國BBC所做的一項全球民意調查顯示,五年前有一半的受訪國家認為中國具有正面的影響力,但今年4月所獲得的結果卻掉到三分之一。上海世博之後將如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近來中國的決策圈與學術圈越來越醉心於透過文化、價值、外交與貿易而非軍事力量來吸納與同化別人。為了平反西方媒體不公的報導,中國投入66億美元建立自己的媒體王國,並藉此向外界訴說自己的故事。
但這種作為不一定討好。北京某知名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認為,再好的信使也要有好的信息。中國物質層面的進步令人印象深刻,但中國尚沒令人嚮往的民主、自由與人權環境。
巴黎的亞洲中心主任顧德明(Francois Godement)批評:中國政府對於表達中國文化的方式也多所控制,他們沒有給予文化創造者足夠的自由來透過作品表達中國的軟實力。
而喬治華盛頓大學中國政策計畫主任沈大衛(David Shambaugh)也說,在中國推動軟實力的過程,一黨專政、媒體檢查以及壓制異議對於外界而言,是很不討喜的。而上述這些負面觀感如果具有普遍性的話,對於中國將是一個難以接受的打擊。
只是,當中國與海外中國人在為上海世博感到欣喜若狂之際,他們又如何來看待那種冷嘲與熱諷呢?
更多內容請上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